1993年,我国改革开放势头强劲,太行山下小城焦作乘着东风好行船。这年4月27日,《焦作日报》复刊10周年座谈会召开,新华社原社长、文化部原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朱穆之应邀而来,并欣然为本报题词——为改革开放开道。
“为改革开放开道”,这既是朱老对《焦作日报》的勉励之语,也体现着朱老对一张地市级报纸的青睐之情。在此前不久,《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围绕焦作社会经济热点,服务焦作发展新征程。
时任《焦作日报》副总编辑李斌记得,在《焦作日报》复刊10周年座谈会上,朱老作了半个小时的即兴讲话。朱老说:“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弘扬社会主旋律,《焦作日报》作为一张地市级报纸办得不错。1992年,《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改版对开大报,改版后的《焦作日报》版面大气又不失清秀,信息量丰富,在服务焦作各项事业发展方面有了更好的阵地。”
与此同时,他鼓励《焦作日报》记者:“对于一名优秀的记者而言,‘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老话永远不过时。我希望,《焦作日报》的记者们能够深入实际,贴近基层生活,抓好新闻,多出精品,更好地服务大局,当好政府与百姓间的传话筒。”
李斌告诉记者,当时,朱老脱稿讲话非常精彩,即高屋建瓴又贴近基层。
两天行程,朱老不仅为《焦作日报》留下了励志墨宝,而且他的个人魅力令许多当年与他接触过的《焦作日报》老同志至今难忘。
李斌回忆:“朱老身材魁梧,头发花白,双目炯炯有神,态度平易近人,与周围的人聊天,没有一点架子。当时,朱老拿着一份《焦作日报》,边看边点评,与我们聊得很开心。”
本报老摄影人王振松回忆:“在焦作宾馆(今焦作三维商业广场附近)开座谈会时,室内光线比较暗,当时我们的照相机拍不成。后来,我们就与朱老的随行秘书联系,希望能留些影像资料。秘书与朱老沟通后,事情很顺利,这才有了现在的关于朱老与本报的几张翻拍照片。”
2015年10月,朱老去世,享年99岁。追寻他的人生足迹,记者发现,在1946年至1947年间,朱老便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活跃于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记者遥想,也许,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青年时期的朱穆之就对太行山南麓的怀川沃土多了一分关注吧。
岁月流转,斯人已逝。在《焦作日报》前进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朱穆之”的名字。《焦作日报》也将牢记他的勉励之语,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