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生养过孩子的父母都有着类似的感触:“养育一个孩子是多么的不易!”其中的辛酸苦辣可见一斑。特别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一旦有个三病两痛的时候,恨不得自己就是那医术高明的大夫,可以一下子药到病除,立刻为孩子祛除病魔。在焦煤中央医院,有一支医术精湛的儿科医护团队,用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护卫着孩子健康成长。
半个世纪积淀,造就儿科专业团队
早在焦煤中央医院创院之初,老一辈中央医院人就将儿科作为单独科室,为儿童提供专业诊疗服务。195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的钱佩芬,1955年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该院工作,她筹建了该院儿科病区,并开展技术革新,其组织研究改造了苏生器,解决了当时设备不足、小儿肺炎的吸氧安全问题。
1964年的儿科病区,就已达到固定床位50张的规模,在多发病季节,有时要加床位70~80张。当时,这个儿科医护团队仅有十几人。凭借过硬的诊疗技术和显著的治疗效果,儿科医护团队一路前进,经受住种种考验,创下一系列辉煌的战绩。
手手相传,悉心相授。如今的焦煤中央医院儿科团队,历史的交接棒已经传递到青年医生骨干田艳荣手中,她带领一个包括医护人员21人的儿科团队,传承了老一代焦煤中央医院人的医德、医术,结合现代儿科医学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市的患儿保驾护航,也为焦煤中央医院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2016年,该科被医院评为“优秀儿科团队”。
因爱选择坚守,巾帼团队备受点赞
该院儿科共有医护人员21人,其中女性就有20名,可以说,这是一支女性占主体、年轻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巾帼团队。这个充满母爱的医护团队以女性特有的爱心、细心、责任心,关爱着每一名患儿。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她们细心备至地照顾着每一个孩子,孩子哭了,她们会很揪心,孩子健康出院了,她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医疗界有句人人熟知的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哭哭闹闹小儿科。2004年,“80后”的田艳荣从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应聘到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那时,别人选择的目标多是轰轰烈烈的大科室,而她,却选择了哭哭闹闹的儿科工作。
在田艳荣看来,儿科的工作就是先哄孩子后看病。不少患儿就诊时,不免大哭大闹。为了让患儿安静下来,她的办公桌上总会放些饼干、糖果、小玩具等小东西,这些都是她用来哄孩子的“法宝”。无论再哭闹的小孩到了她这里,都极其配合。最令家长们感到惊叹的是,虽然找田艳荣看病的患儿很多,但是对每一名患儿,她都能认得清、记得住。有时,一些患儿家长因为着急为孩子看病,忘记带病历本,只要是田艳荣接诊,可以不用参考病历本,就清楚地知道孩子以前的病情及其症状。
只有对孩子真正的热爱,才能把患儿当作自家的孩子。如今,田艳荣被患儿家长公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好医生,找她看病的患儿家属在其门诊常常排起长队。每天,从早上坐下来,她就会忙个不停,没有一点空闲时间。为了不耽误给孩子看病,她很少喝水。一天下来,累得她口干舌燥、腰酸背痛。
该科护士史瑞在同行中间有着“一针准”的美誉,承担的新生儿护理工作十分繁重,每天穿梭在病房,一天下来,她要走上十几公里。每天下班回到家时,已是万家灯火。
其实,加班加点,对于该科医护团队来说,已是常态。鉴于患儿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快、症状体征隐匿,而家长大多缺乏观察病情的能力,该科护理人员每天必须频繁地查房,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从而确保医疗安全。除了担当“巡视员”这一角色外,该科医务人员还扮演着多重角色。比如,为了安慰患儿的父母,她们需要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为了能让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她们需要扮演幼儿园阿姨的角色;为了让上学的患儿不落下功课,她们有时还需要扮演教师的角色。不仅如此,该科护理团队不少人还自学考取了公共营养师和理疗师等,为患儿开展相关服务。该科护士长李荷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先后考取了公共营养师和理疗师,真正起到了表率作用。
因为强度大收入低,很多人不愿意留在儿科。而有着强烈的团队精神、乐于奉献的焦煤中央医院儿科巾帼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女性身上特有的自强敬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今,虽然该科医护人员紧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儿科医师荒、二胎新生儿潮和高危分娩增加这“三座大山”,仍然是她们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为了每一名患儿的健康、为了每一位父母的笑脸,她们选择了坚守。
齐心协力合作,敢与死神搏斗的团队
在与死神的抗争中,团队协作就是攻坚克难夺得最终胜利的基石。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重急病,焦煤中央医院儿科医护团队凭着精湛的医术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
前不久,一对双胞胎早产儿转入该科,母亲患有重度子痫前期。据介绍,子痫前期是常见的妊娠高血压疾病,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其可造成胎儿窘迫、胎盘早剥、急性心衰等严重并发症,是妊娠期引发孕妇及胎儿死亡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15%的胎儿早产和42%的孕妇死亡都是由此引起的。
由于这对双胞胎胎龄出生体重各不足2公斤,身体各个系统器官发育极度不成熟,面临着一系列威胁生命的早产相关并发症,随时有生命危险。随后,在主治医师张玉霞、王茜等医护人员的组织参与下,一场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抢救行动拉开了序幕。安置暖箱、清理口鼻异物、静脉留置针、准确给药……慢慢地,患儿发绀的口唇逐渐红润,哭声由小变大,肌张力增强。一天后,当医护人员悬着的心放下,这对双胞胎兄弟又频繁地出现呼吸暂停,病情令人揪心。随后,该科医护团队会诊后,通过缓慢静推氨茶碱,症状才有所缓解。不过,双胞胎兄弟仍然麻烦不断:恶心、呕吐、腹胀……在整个医疗护理技师团队积极应对下,成功地帮助双胞胎兄弟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经过半个月的抢救,双胞胎兄弟成功克服重重难关,成长为健康宝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双胞胎兄弟抢救过程中,该科护理团队在李荷清带领下,组成特护小组,对双胞胎兄弟的病情进行全天24小时监护,为宝宝成功救治打下了基础。事后,双胞胎兄弟的家人专程给该科送去了一面写有“医术精湛、护理一流”的锦旗表示感谢。
据田艳荣介绍,目前,肺炎是全球公认的婴幼儿“第一杀手”。全球每分钟就有1名儿童死于肺炎。而该科,通过雾化等综合疗法,在毛细支气管炎救治方面,疗效显著。前不久,一名来自外地的患儿因患毛细支气管炎,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后,慕名前来该科就诊。最终,在该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这名患儿转危为安。其实,像这样成功的病例,在该科还有很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急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和小儿疑难杂病的诊治等工作,该科配备了很多先进的设备。
一切为患儿着想,一个值得托付的团队
一切为患儿着想,这是焦煤中央医院儿科医护团队的坚定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她们付出种种努力。现如今,不少患儿都有“白大褂恐惧症”,为了让患儿更好地就医,她们更换成粉红色的工作服装,以此消除孩子心中的顾虑,顺利接受治疗。
为了减少患儿对打针、输液的恐惧感,该科护理人员苦练技术,真正做到“一针准”。为此,该科还向全市郑重承诺:住院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否则不收当日输液费。目前,该科护理团队一针穿刺成功率高达98.7%。
为满足患儿的就诊需求,该科一直执行全天24小时门诊和无假日门诊制度,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该科均安排医生进行接诊,真正做到以患儿为中心。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医疗费,减轻患儿负担,在治疗上,该科有一个原则:能用便宜药的,就不开价贵的药;能临床检查的,就不做辅助检查。有一名患儿家长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孩子感冒流鼻涕,他们一家人带着孩子去该科看病。他们花了2元钱挂号后,田艳荣开了处方。缴费时,工作人员说让缴0.3元钱,她的丈夫刚开始不敢相信,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后来工作人员说了几遍,她的丈夫才明白,孩子的感冒药才0.3元。最后,她的丈夫打趣说,给孩子看一次病,停车费竟然比医疗费贵。
在医疗系统,儿科往往是医院中最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地方。然而在该科,很少碰到医疗纠纷。因为,这支医护团队总能站在患儿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好患儿病情的解释工作,让家长明白孩子的病情,进而消除家长焦急不安的心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逢儿童节当日,该科还为患儿送上一份节日的礼物。正是凭借“以患儿为中心,从实处着手,从温馨小事做起,让每一位来院就诊的孩子得到亲人般的关爱”的工作理念,使得到该科就诊患儿人数逐年增多,这个医护团队也由此赢得不少患儿家长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