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三尺讲台,他是爱岗敬业的人民教师;回到温馨港湾,他是妻子眼中的模范丈夫;承担志愿服务,他又成了认真负责的培训老师……在多重角色之间转换,辛长海驾轻就熟,且小有成绩。记者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94年,辛长海从新乡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到焦作卫生医药学校(现已正式移交河南理工大学管理)当了一名外科专业教师。
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系统培训,初登讲台的辛长海忐忑不安。“我对教学流程一无所知,对备课、讲课一窍不通,一想到上台讲课就感到压力巨大。”辛长海坦言自己初为人师的感受。
怎么办?辛长海决定先从备课入手,让课堂内容充实起来。从精选教学内容到研究教学难点,从设定教学目标到总结教学方法,从翻阅参考教材到思考课后作业……辛长海第一次备课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此后,他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讨教“实战经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对哪种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他们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吗?辛长海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同事们听后哈哈大笑,有年长的老师安慰他:“别着急,年轻人,上第一堂课时拿出自信就行!”辛长海点点头,仔细琢磨这句话。
渐渐地,腼腆的辛长海在课堂上像变了一个人,他生动活泼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时间不长,他还总结出了“辛长海教学方法”:备课要围绕疾病完整发病过程,纵向拓展课堂教学;要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直观的外科影像资料教学,确保学生印象更深;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要设置一些自学题目,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之外,辛长海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服务社会。他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参加焦作市红十字会举办的现场救护培训、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应急救援演练及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此外,他还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德育教学,向学生普及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开展现场救护培训,提高学生的救护和自救能力。每年,辛长海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都在100个小时以上。
近年来,辛长海先后获得“全国红十字会之星”“焦作市红十字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第三届“博爱中原、文明河南”红十字青少年知识与应急救护技能竞赛优秀辅导奖。
忙碌的工作并没有让辛长海忘记家庭的责任,他更没有忘记当初承诺妻子要“悉心照顾她一生一世”的誓言。
2003年,妻子王彦玲由于脑出血被推进手术室,经过数天的抢救,再次睁开眼睛的王彦玲已经口齿不清,右边身体不幸瘫痪。“对于脑出血导致的偏瘫患者,后期护理很重要也很困难,身体恢复情况只能靠命运决定了。”医生对辛长海说。
当时,辛长海的事业正处于高峰期。看着病床上的妻子,想到年幼的孩子,辛长海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把妻子照顾好,不能让孩子没有娘。”这个信念支撑着辛长海,他发誓要和命运抗争到底。
辛长海在医院守护一周后,王彦玲逐渐恢复意识。时隔多年,回忆起妻子恢复意识的那一刻,辛长海仍难掩激动之情。
王彦玲出院后,照顾妻子生活起居的重担便由他一人担起。每天清晨,辛长海先准备早饭,再给妻子穿衣服、喂饭;夜晚,当人们进入梦乡时,他还在做家务。他坚持每天为妻子擦洗,确保妻子身体干净清爽;他坚持每隔半个小时为妻子翻一次身,避免生褥疮;他买书学习按摩技术,为的是不让妻子肌肉萎缩。14年来,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2009年,奇迹出现了,长期卧床的王彦玲逐渐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现在,王彦玲不仅能操作手机,还在家里养了十几盆花。
辛长海今年48岁了,从一名医学专业学生,到医学院的外科护理讲师,再到“全国红十字会之星”“焦作市红十字会先进个人”……他依靠勤奋、坚韧与善良,成了人生的强者。记者问他克服困难的秘诀是什么?他笑着说:“没有啥秘诀,我只是对教育事业和家庭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