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不是单纯去争荣誉拿牌子,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提升互助发展软实力,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让百姓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这是博爱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博爱县把提高县城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同加强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树立县城良好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拓展创建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日前,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表彰2016年度河南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决定》,博爱县成功创建河南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城),为争创省级文明县城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以服务民生为核心,深化文明创建
该县紧紧围绕创建为民,在全县上下开展“三优”专项整治行动和“爱我博爱文明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改善城市的环境面貌,抓好城市的安全秩序,提升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
开展优美环境行动。该县制定出台《博爱县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博爱县城区背街小巷和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为开展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截至目前,该县共规范流动经营、占道经营、店外经营2万余起,拆除私搭简易棚1400余处,清理乱扯乱挂2000余条;城区主要街道每天保洁时间达到18个小时,垃圾容器化覆盖率达83.4%,垃圾密闭清运率达100%;城区背街小巷和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每天保洁时间达12个小时,保洁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城区乡镇街道30.5%的村都建成省级卫生村。同时,该县城区各社区、居民楼院、机关单位都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实现环境优美、和谐宜居;在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美丽机关”创建活动,实现机关单位干净整洁、文明卫生。
开展优质服务行动。该县在行政服务中心、医院、银行、车站等重点窗口单位,开展“争创优质服务窗口,争当优质服务标兵”活动,修订完善窗口人员服务规范,推行微笑服务、文明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和网络服务,推动窗口“零距离听民生、零折扣解民忧、零推诿办民事”。
坚持以基础建设为重心,夯实文明创建
该县紧紧围绕创建利民,以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共投入9.6亿元,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该县投入1585万元,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入城口规划设计、清化老街、9条道路街景等发展规划以及水、电、气、通信、市政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投入3.92亿元,新建和改造滨河路、广兴路、纬三路等城区主干道路10.06公里,园区道路35.5公里;次干道和支路建设基本形成“七纵七横”的道路框架。
水系建设全面实施。该县投入1.35亿元,对城区河道进行建设改造;投入1.11亿元建设全县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占地435亩的博爱公园,湖水面积达350亩的幸福湖公园,规划总面积125亩、绿地面积60余亩的湿地公园,形成“三纵五横两湖一湿地”的水系建设格局。
环境品位日益提升。该县投入2000万元,建成发展大道河边景观带、博爱公园河边景观带、体育广场绿化等一批城市精品和大型绿化工程。截至目前,该县城区绿地面积605公顷,城区绿地率达31.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6平方米;投入3373万元,在文化路、滨河路等路段安装路灯3917盏,路灯亮灯率达98%,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的照明问题;投入4110万元,加强公共交通安全建设,电子警察、交通护栏、红绿灯、交通标志标线设施日益完善。
坚持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拓展文明创建
该县紧紧围绕创建乐民,精心组织策划大型活动,不断提高文明创建吸引力、感染力和群众参与率。
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今年年初以来,该县依托20余个乡村大舞台、城区文化广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临时舞台和舞台车,利用春节、端午节等民俗节日和元旦、劳动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展“中原大舞台”惠民活动,累计开展10余次大型文化活动,参与文艺节目演出的群众近1万人,深受群众喜爱。
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该县积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动员各省级文明单位、各乡镇街道、各学校,通过中国文明网好人线索推荐平台,积极推荐身边的好人、身边的好事。2016年9月底,该县共推荐好人线索4万余条。目前,该县已有“中国好人榜”好人9人、劳动模范6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1人、身边的榜样13人、省级美德少年1人。同时,该县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把经典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节日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