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饱含新闻情怀 心系报业发展
刘金忠:山阳文学的铺路者
难忘的编辑部故事
科室风采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饱含新闻情怀 心系报业发展
——访焦作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斌
作者: 本报记者 原文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斌。       (本报资料照片)
 
   

  “作为一个老报人,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报纸越办越好、繁荣昌盛,在全国、全省取得更好的名次。同时,祝焦作日报社全体同人健康成长,助推我们的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在《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来临之际,焦作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斌送来美好祝福的同时,还不忘激励新一代焦作报人奋发图强,再创新的辉煌!

  在《焦作日报》创刊60年的峥嵘岁月中,曾担任副总编辑16年的李斌,不仅是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1967年,从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李斌被分配到河南日报社,在印刷车间进行了3个月的锻炼后,回到采编岗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从此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70年春天,新闻业务基础扎实的李斌,又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调到焦作市委宣传部工作。1988年初,在《焦作日报》复刊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李斌被任命为焦作日报社副总编辑,加入到焦作日报社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里。

  1992年1月1日,《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李斌在内的时任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奋力拼搏的焦作报人披荆斩棘,推动焦作日报社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当时,四开小报已经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经过报社党委慎重研究决定,向市委申请将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这也顺应了当时全国报业发展的大潮流。”时隔多年,李斌对焦作日报社发展史上的那次重大变革依然记忆犹新。

  李斌说,为使新进的年轻人迅速适应报社发展形势,成为合格的采编人员,报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办法,邀请国内大报、大刊的编辑记者来焦讲课。同时,邀请语文高级教师组成文检室,对稿件中存在的各类差错进行严格把关,不断完善考评机制,促进了记者、编辑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多年之后,当时的一批年轻报人都成了报社的中流砥柱,对报社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李斌说,那些年,《焦作日报》报纸综合质量已跨入全省报纸前列,全市人均发行量跃居全国各地市报前列,跻身全国报纸百佳行列,并先后获得“河南省一级报纸”“河南省十佳报纸”“全国报纸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报纸编校质量最佳奖”等诸多荣誉称号。

  2004年,李斌从焦作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但是,李斌对新闻事业的那分热爱丝毫没有消退,十几年来一直担任河南省报纸审读员,每天坚持对全省十几份报纸进行审读。同时,他还坚持每天阅读《焦作日报》,心系报业发展。

  “新老媒体各有优势,新媒体受众广、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传统媒体品牌影响力大、公信力较强,要综合利用好这两类媒体的优势,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新媒体平台优势很大,但是好的采编队伍和一手的原创内容更加重要。”李斌说,当前,我们焦作报人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通过更多准确性、可靠性、可读性强的深度报道,坚守好我们自己的阵地,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这支新闻队伍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推动焦作日报社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希望年轻一代焦作报人能够再接再厉,充分利用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为焦作日报社的明天奋勇向前!”对于焦作日报社未来的发展,李斌信心满满。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