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论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国平:打造新型城镇化2.0的思考
人物简介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国平:打造新型城镇化2.0的思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昨日,我市《打造新型城镇化2.0的思考》专题报告会在市会议中心圆形报告厅举行。
  本报记者 刘 璐 摄
 
   

  6月15日,受市委、市政府邀请,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来我市作《打造新型城镇化2.0的思考》的报告,结合杭州经验和我市实际,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把脉问诊、提出建议。报告摘要如下: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继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后首次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都已经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概括来说就是:实现从“快中求好”向“好中求快”的历史性跨越,打造2.0的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两大因素决定的:一是前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前一阶段的发展积累了诸多矛盾。如果说“快中求好”是1.0,那么“好中求快”就是2.0。

  对于焦作而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推动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就必须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2.0。具体来说,关键要做到“十个坚持”:即坚持一个主体形态、坚持两轮驱动发展、坚持三大效益统一、坚持实现四化同步、坚持统筹五大规划、坚持突出六高方针、坚持推进环境立市、坚持发展楼宇经济、坚持强化城市治理、坚持提升生活品质。

  论断一 坚持一个主体形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只有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才有可能推进城市网络化发展,才有可能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长,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短,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

  坚持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焦作要处理好“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所谓“自转”,是指以构建焦作全域“1小时交通圈”为载体,把整个市域当作一座大城市来谋划和建设,形成由“一心,六点,三轴”组成的点轴状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推进“焦博修”一体化建设,加快构筑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多层次、多节点、开放型的网络化格局。所谓“公转”,是指焦作要通过规划共绘、设施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土地共谋、社会共享、机制共创,深化与郑州的合作交流,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努力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主动融入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推动城市扩容提质,走出符合焦作特点、具有焦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自转”是内因、是基础,“公转”是外因、是保障。

  坚持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就要高度重视“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焦作要充分利用“TOD”模式的集聚效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优化布局,一揽子研究并解决高铁线、高铁站、高铁枢纽、高铁组团、高铁经济、高铁时代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作为郑州大都市区四个次级中心之一,焦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是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节点城市,焦作兼具高铁枢纽、高速枢纽的叠加优势。焦作要实现从“高速时代”向“高铁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既要立足焦作看焦作,又要跳出焦作看焦作,把焦作摆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格局中去考量。要以空港、高铁、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铁新城”,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立体交通枢纽体系。

  论断二 坚持两轮驱动发展

  当前,很多地方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低、小、散、差”等结构性问题,城镇发展领域同样存在着“低、小、散、差”等结构性问题。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呈现趋同性。只有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镇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以城镇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突破两者各自面临的瓶颈。

  在打造焦作新型城镇化2.0过程中,要坚持以城镇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推进适应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不懈地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不懈地以政府做城市、做环境带动市场做产业、做企业,以政府办好企业围墙外的事带动市场办好企业围墙内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两个发展方式不可分割,只有把两个发展方式转变一起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焦作要坚持两轮驱动发展,就要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契机,围绕建设“中原城市群西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山水旅游城市”的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成为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培育“焦作设计”“焦作智造”“焦作服务”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文化兴、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焦作。特别要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和“保护第一、应保尽保”方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名居,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延续城市文脉。

  论断三 坚持三大效益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在焦作新型城镇化2.0推进过程中,要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打造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城、区域中心城、知名旅游城、生态宜居城、太极文化城的总体要求,坚持紧凑型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实“大疏大密”城市空间布局,把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主抓手,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发展优势,进而走出一条避免城市间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具有焦作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符合焦作实际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全面增强焦作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均衡,寻找三者的最大公约数。

  “三效统一”的理念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等四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其中,“钱从哪里来和去”问题又是“四大问题”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破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钱从哪里来和去”问题,建议利用“XOD”模式,即以城市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只有坚持“XOD”模式的发展理念,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带动土地增值,进而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才能切实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钱从哪里来和去”的问题。新世纪以来,杭州实施的西湖综保工程、西溪综保工程、运河综保工程、钱江新城、城东新城、奥体博览城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都彰显了“XOD”模式的发展理念,非但没有给财政带来负担,还造福于广大人民,推进了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

  论断四 坚持实现四化同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也是焦作新型城镇化2.0的应有之义。在新常态时代,焦作要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优化布局,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旅游经济、智慧经济、高铁经济、税源经济等城市经济,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补齐关键领域短板,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以“智慧城市”理念加快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是新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形成具有焦作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推进智慧城市3.0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3.0与以往所提的智慧城市建设相比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以新一代(智慧)城域网为基础,推进物联网进家庭。第二,以智慧家庭为载体,形成商业模式。第三,以系统供应商为平台,输出整体解决方案。焦作要突出发展特色,创新引领智慧经济,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为支撑的智慧经济为重点,以“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两个“三位一体”为战略方针,以新一代(智慧)城域网为基础,以智慧家庭为载体,以系统供应商为平台,以“制定规划纲要、制定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与行动计划”为顶层设计。

  论断五 坚持统筹五大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必须增强规划的系统性、权威性和操作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焦作新型城镇化2.0推进过程中,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特别要以空间规划为龙头,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形成五大规划相互支撑、相互牵制、相互融合的格局。要着眼于今后15年的发展趋势,注重优化功能分区和布局,按照建设“中原城市群西北部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和国际性山水旅游城市”的思路和标准,来设计、编制重要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实现“产”与“城”的高度融合。

  论断六 坚持突出六高方针

  在焦作新型城镇化2.0推进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六位一体。一是突出高起点规划。按照超前性、系统性、权威性和操作性的原则编制城市规划,使城市规划既符合当前城市建设需要,又适应未来发展要求。二是突出高标准建设。坚持“品质至上”。在城市建设中,强调“细节为王”“细节决定成败”,强调精益求精、不留遗憾,使每一个景点、每一处建筑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专家的检验、历史的检验,成为“世纪精品、传世之作”。三是突出高强度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注意政策配套,形成上下合力,出台一系列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的政策文件。四是突出高效能管理。一座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通过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城市由政府一家管理向社会复合主体共同治理转变。五是突出高水平经营。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统一起来,把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式向政府引导式转变,既保障经济利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既防止市场失灵,又避免政府失灵。六是突出高层次研究。坚持研究先行,以研究带规划、保护、建设、管理、经营。

  论断七 坚持推进环境立市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城市环境的整体提升,为杭州成功承办2016年G20峰会、筹办2022年亚运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环境立市”战略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催生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杭州企业,并占据了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排行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国上市公司四大“企业排行榜”的显著位置。

  在焦作新型城镇化2.0推进过程中,要牢固确立“环境重于政策”“环境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等理念,以美化为目标,以“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标准,做到“清洁、清静、亲水、绿色、无视觉污染”。依托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依靠一流的人才兴办一流的企业,使焦作真正成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集聚的“洼地”,成为各方人才投资创业的“天堂”。

  论断八 坚持发展楼宇经济

  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厂房经济”,城市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楼宇经济”。发展楼宇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在空间载体上的一场重大革命,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在焦作新型城镇化2.0推进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特别要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考虑,坚持市区联动、以大带小、高低配套、以存量带增量的原则,着力在招商一批、管理一批、更新一批、建设一批、规划一批“五个一批”上下功夫,形成市区楼宇经济布局结构,推动楼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楼宇招商,县域经济唱主角的时代,主要是依靠土地招商;城市经济唱主角的时代,应该是土地招商和楼宇招商并重,实现二次招商。

  论断九 坚持强化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城市治理的理念,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城市的各项重点工程才能从质疑声中开始起步、在赞扬声中圆满完成,才能彻底杜绝“豆腐渣工程”“拍脑袋工程”“胡子工程”“水面工程”。

  在焦作新型城镇化2.0推进过程中,要让城市治理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能靠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法路径,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以民主促民生”,坚持“四问四权”,坚持党政界、行业界、知识界、媒体界、市民界“五界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媒体引导力、市民参与力“五力合一”,共同推进治理目标的实现和治理效益最大化。

  论断十 坚持提升生活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和停车难、办事难、环境保护难等“七大难题”都与“城市病”密切相关,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成为代表群众最现实利益的“代名词”。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美好的城市生活,就必须正视并破解“城市病”。

  过去10多年,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困难不可谓不大,挑战不可谓不多,但我们靠发扬“干”字当头的精神,克难攻坚,迎难而上,破难前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城市化之路同样不会平坦,我们仍然要大力发扬“干”字当头的精神,要想干、愿干、敢干、会干、拼命干,干别人不想干不愿干的事,干别人不敢干不会干的事,力争在今后10多年中,再干成一批要事、大事、实事、好事。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是,自己的痛苦就是百姓的幸福,也就是说自己的“痛苦指数”与百姓的“幸福指数”成正比。如果城市管理者的“幸福指数”很高,那么非常不幸,你这座城市老百姓的“痛苦指数”一定也很高。换言之,只有城市管理者痛苦,你这座城市的老百姓才会幸福!因此,我们要有以自己的痛苦换取百姓幸福的意识、自觉和准备。

  本报记者 董柏生 整理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