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生俱来爱好文学,好像血管里流淌着这种基因似的。入学前和上小学时,我的主要嗜好就是翻看连环画、小人书;中学阶段,我经常在课堂上偷看长篇小说,往往沉迷于故事情节之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这大概是我高考数次不中的主要原因。
参加工作后,我在某机关长期从事办公室文秘综合工作,整天埋头起草单位规章制度、行业指示、领导讲话、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大部分时间忙于公文写作,曾试图以文学形式来处理这些文件,结果行不通,也过不了关,就连文中的某些带有文学艺术色彩的痕迹都被领导用朱笔“擦拭”干净,不留丝毫。久而久之,我逐渐习惯公文的写作套路和格式,熟谙各种公文写作的通常结构、层次递进和语词腔调,像中药铺柜台司药员抓药一样得心应手,居然干得有声有色,成为这个岗位的行家里手。其实,我的文学之梦一直没有泯灭,只是被深深地压抑着,如同深埋土中的种子或根芽,时刻等待着萌发的那一天。
这一天终于来了,由于工作需要,我离开省会郑州,离开大机关,来到焦作;不再劳形于公文案牍,有时间自由写作,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文章,那深埋土中的文学种子有了适宜的土壤、气候和养分,开始破土勃发了。
爱好文学是一回事儿,文学创作是另一回事儿。说来惭愧,以往我在工作之余,也写了不少自认为是散文、随笔、诗歌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投寄到有关报刊,结果石沉大海,创作的火花一次次被无情浇灭。电视里有影、报刊上有文、文章里留名、音频中有声,是所有媒体宣传者的共同追求和向往,文学创作者也是如此,他们更注重自己的作品被认可发表。在铅字印刷年代,我们多盼望自己写作的文字被铅印,把它保存珍藏下来,时不时地翻阅,心里一定会涌起成就感来。
作品没被采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作品质量差,达不到采用刊发要求;可能是文不对路,不符合人家的宣传方向和特点;也可能是同类稿子太多,良中选优,难免被淘汰……总之,作品没被采用,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是,决不能退缩放弃,要认真分析,坚持不懈。
基于这种心理,我来焦作不久,尝试着向《焦作日报》投寄了第一篇稿件《素描青天河》,没过多久,居然刊登在《焦作日报·山阳城》上,当时我十分激动,要知道,这可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啊!我的文学激情从此被点燃。近几年来,我围绕赞美焦作山水、讴歌古圣先贤、描绘民俗风情,创作了《云台峡谷美》《嘉应观随想》《雨中谒韩园》《问拳陈家沟》等几十篇文稿,均被采用刊发,使我对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
我深知自己的文学功底很浅,作品也粗浅青涩,之所以能被采用,那是编辑老师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对我的拙作向来不嫌弃,细心修改。我把发表的作品剪辑起来,与原稿对照,既能读出编辑的良苦用心,又能找出自己在写作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得到不断提高,投寄给别的报刊的文章也偶有发表,进一步增强了我文学创作的动力。
现在,我每天必看《焦作日报》,有了新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向《焦作日报》投稿。我真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从《焦作日报》开始的,我的文学帆船是从这里起航的。虽然起航的时间有些晚,但是有人曾说过,不怕起步晚,就怕断和站。我要驾驶这艘文学小船从“山阳城”出发,破浪远航,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