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愿望。
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是治霾的必要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生、合乎民情、顺乎民意。
公众对秸秆禁烧问题关注的背后,其实也是对我们共同生活家园环境的期待,毕竟这是一个社会公共话题,在全国各地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客观来说,焚烧秸秆是一个老问题了。早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就已经实施,不少地方也在做细化落实的措施。
一根火柴一把火把秸秆烧掉很容易,但是由此引发的空气污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引发火灾、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等问题常常是触目惊心的。以前,我们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是重视程度不够,倘若还能成为不是“借口”的理由,那么,今天我们就有责任抓好三个关键,全面推行秸秆禁烧,让我们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
关键要抓好思想观念。观念一变天地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很多农户就是为了图方便、赶时令,古老传统的也就是“付之一炬”,或许每个农户都觉得只烧自家的那么一小点,能有啥问题,以前不也这么烧的吗?就这样形成了“公地悲剧”,你烧我烧他烧,明着烧暗地烧,烧得浓烟蔽日、昏天地暗,大家都成为受害者。所以说,秸秆禁烧的第一步就是要转变大家的观念,让秸秆禁烧成为一种共识。
关键要抓好便民服务。秸秆禁烧从一种共识到成为一种自觉,关键还是有实惠、实用来兜底,方可实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飞跃。解决秸秆焚烧的方法措施很多,比如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制造沼气、培育食用菌、秸秆收购再利用等。
关键要抓好监督落实。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似乎可以很漂亮地完成任务,但是焚烧秸秆给空气、交通及居民健康带来的影响往往是突破区域,“杀伤力”半径在外力作用下会无限扩散。因此,秸秆禁烧要上下联动,形成强大合力,同时秸秆禁烧的奖与惩也要立规矩,并监督落实,通过示范效应,掌握更多秸秆禁烧工作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