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学深杭 促创新 我们在行动·中站区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站区:争当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主力军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7 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力创新谋发展 转型跨越谱新篇
中站区:争当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主力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委书记王小平(前左二)在中站区委书记王付举(前左三),区委副书记、区长董红倜(左一)陪同下到中站区调研。 许来伟 摄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左一)在中站区委书记王付举(前右一),区委副书记、区长董红倜(前中)的陪同下到中站区调研。 许来伟 摄
  亚洲第一钛白粉生产企业——佰利联公司自动化管道输送车间
  世界轮胎20强企业——风神轮胎
  多氟多新能源公司锂电池生产线
  多氟多年产3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项目工地
  西部产业集聚区——多氟多新能源公司
  中云电商小镇一角
  半城青山改变人居环境
  北山治理成果显现
  西部产业集聚区热力管网建设
  即将开园的龙翔山风景区
  绿化上档升级提升西部产业集聚区形象
 
   

  核心提示

  创新浪潮浩浩荡荡,转型大势不可阻挡。

  今年年初以来,中站区高扬创新大旗,全力投入到“学深杭、促创新”活动中,学习有了新收获、认识有了新提高、作风有了新转变、制度有了新成果、工作有了新突破。特别是通过加快理念、产业、科技、管理、制度“五大创新”,推动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发展大提升、工作大落实,以创新的丰硕成果,加快转型发展攻坚,在争当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主力军的征程中,当先锋、打头阵,连创佳绩: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大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以上速度增长,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9.6%;西部产业集聚区成最大亮点,在最近全省产业转型攻坚观摩评价中,以优异成绩挺进全省“二星级”“十快”产业集聚区行列;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域旅游、四城联创、黑臭水体治理、太焦铁路征迁安置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为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作出了新贡献。

  加快“五大创新” 争创焦作创新创业先导区

  中站区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题,对标先进,开拓进取,加快理念、产业、科技、管理、制度“五大创新”,打造创业洼地、创新沃土、创造摇篮,争做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创新创业先导区。

  加快理念创新,打通思想解放“总开关”。对标深杭经验,重点做到“五破除、五树立”:重点破除故步自封的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非凡意识;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永远快人一步”的开拓意识;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始终想着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的危机意识;破除畏难怕责的思想,树立“实干至上”的工作意识;破除消极应付的思想,树立“做就做到极致”的工匠意识,努力在逆境中找出路,在变通中找办法,在创新中求突破,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

  加快产业创新,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在建载体上发力,围绕建设西部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四大经济板块”,建立工作机构,确定发展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完善基础设施,谋划建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经济发展承载力。在调结构上发力,围绕强二优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把工业做强,把三产做优,着力增强主导产业的融合能力、集聚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快工业转型,积极打造两大产业集群,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30家;加快服务业转型,积极推进100万平方米仓储基地、物流金融示范园、工业品交易专业市场群体、瑞丰金融一条街、龙翔山旅游区、中云电商小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转型上发力,坚持在转型中持续提升,在提升中加快转型,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在强科技上发力,围绕“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团队、好的装备水平”对企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加大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联盟,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将生产型企业转型为“研究、生产、服务”复合型企业。在重环保上发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积极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围绕排气、排水、治尘等方面进行环保治理建设,实现达标排放、超低排放。

  加快科技创新,用好跨越发展“金钥匙”。在政策引领上,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在科技攻关上,积极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所对接联系,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中站制造”向“中站智造”转变。在培育品牌上,牢固树立“工匠精神”,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市)长质量奖、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称号。在智能改造上,利用“互联网+”前沿技术,运用“互联网+流通”“互联网+资源”“互联网+市场”等新模式,加快“触网”步伐,建设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平台,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人才支撑上,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激励等政策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企业家队伍、科研人才、技能工人,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团队,引导企业走现代化、职业化的管理之路。

  加快管理创新,筑牢转型发展“压舱石”。坚持以产带城,以城兴产,创新社会治理,想方设法补短板、兜底线、保基本,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要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破解城市管理权责不清、体制不顺、“九龙治水”等问题。要倡导全民参与理念,引导群众树立“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意识,形成“我在中站、我爱中站、我为中站作贡献”的浓厚氛围。要研究住房、就业、就学等综合吸引人口聚集的政策,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外来人口工作在中站、生活在中站、消费在中站。要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建设城区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城管系统,打造“智慧城市”。要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网格、环境保护网格、城乡卫生网格、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网格,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统筹做好“四城联创”、绿色廊道、游园体系、黑臭水体治理和太焦铁路等工作,推行精细作业、精细服务、精细管理,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始终保持城乡环境卫生全市领先位次。

  加快制度创新,锻造创新驱动“主引擎”。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改革举措,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创造政策、招商引资激励奖励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激励政策、培育产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政策、引进和支持金融业态发展的政策,修正好改革政策的末端效应,坚决打破阻碍中站发展的“坛坛罐罐”。用好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3个途径,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细化促进“双创”的政策措施,建立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筑道德风尚新高地,打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首善之区”。 杨仕智

  实施“八大突破” 争当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主力军

  今年年初以来,中站区以“学深杭、促创新”活动为引领,以建设“四个焦作”为目标,以“一赛一节”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在全省总量进位次、增速争一流、人均居前列”和“整体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争一流、特色工作树形象”的要求,坚持“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理念,小事大干、大事细干、难事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了“八大突破”。

  在做强主导产业上求突破。实施“126”工业转型升级计划和“363”培优育强工程,打造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建设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钛材料产业园、中原绿色环保涂料产业园、氟化工产业园、食品及中小企业创业园六大特色园区,力争2年内培育超百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30家,“十三五”末建成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实施“9368”项目投资计划,全年安排项目95个,总投资300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0亿元,争取完成投资80亿元,其中新建项目61个、续建项目34个;工业项目51个、其他项目44个;亿元以上项目54个、超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预计年内竣工投产项目35个,可新增销售收入77.5亿元、利税21.3亿元。第一季度,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7亿元,占年度任务43.5%;1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占年度任务50.8%。

  在创新招商方式上求突破。围绕“一赛一节”主线,创新开展企业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深化与上海产业促进中心、中农联公司等战略合作,谋划建设商砼产业园、闽商工业园、上海产业转移示范园,盯住投资15亿元的联合法氧氯化锆、投资10亿元的装备式建筑等9个超10亿元在谈项目,争取年内再引进3~5个超10亿元项目。

  在创新驱动上求突破。坚持以“学深杭、促创新”为引领,以争创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制定有关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制订3年行动计划,建立科研联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平台,支持多氟多、佰利联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建设风神公司全球工业轮胎研发中心,力争年内培育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国家认可实验室3家、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基地6家,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强各类专业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4个。实施智能化改造、机器人替代、“互联网+”、品牌创建等行动计划,争取创建2个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和3个智能化示范车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5%以上。

  在做优城市经济上求突破。突出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突出金融业态发展,规划建设瑞丰金融一条街,与国投信达投资基金、政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20余家金融机构达成进驻意向。突出商贸物流,规划建设了丰收路、人民路两侧工业品交易市场群体,启动集装箱铁路专用线改造,建好百万平方米仓储基地,抓好物流金融港建设,打造服务实体经济新高地。突出电商经济,总投资3亿元、面积5万平方米的中云电商小镇投入运行,引进电商企业38家、落地33家、开业运营21家,年内实现交易额1.5亿元,努力打造全省知名的青年“双创”基地。突出全域旅游,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统筹做好“四城联创”、黑臭水体治理、游园体系等工作,探索工业旅游、文化旅游,投资10亿元的龙翔山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建成运行,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区。

  在提升载体承载力上求突破。围绕争创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目标,建设循环园区、智慧园区。加强集聚区廊道建设,突出水电气热要素保障。强化金融支持,以上市企业为抓手,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和美三期、和祥小区等安置小区建设,搬迁安置群众2.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500亩,力争2年内完成集聚区范围所有征迁任务。

  在发展全域旅游上求突破。以全域旅游引领经济转型,以生态提升为基础,以龙翔山风景区为龙头,以多景点建设为支点,积极探索历史文化游、康养度假游、都市农业民俗游、工业体验游,建设产城一体、景城一体、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目前,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游园体系、生态水系等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初步确定“一带、三区、七景点”发展布局。总投资10亿元的龙翔山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核心景区基本建成,预计10月份开业试运营。许衡文化园启动了许衡陵园规划修改调整工作,筹备拍摄许衡电视剧、电影,编辑许衡故事连环画,让许衡文化走上《百家讲坛》。投资10亿元的武钢矿工业文化旅游园区,已进入设计招标程序。投资10亿元的北业健康养生小镇建设项目已签订框架协议,正在进行整体规划。北朱村明清特色小镇规划正在编制中,开展系统修复,探索都市农业民俗游。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今年年初以来,该区突出重点,四策举措,坚定不移优化发展环境:突出解放思想,提升服务能力和素质,增强了服务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突出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压减审批事项,继续大力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服务,优化办事流程,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营造了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突出排查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围绕项目落地、施工场地、企业周边环境、扶贫攻坚、土地承租等,相继开展了治理“村霸”专项行动,“优化法治环境、护航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和“严格问责保落实、优化环境促发展”活动,全区共办结涉企刑事、治安案件15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为群众提供平安的环境,为社会营造清朗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突出完善制度,健全政策体系,认真学习、宣传上级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贯穿到工作实践中,运用到企业服务中,把各项政策转变为发展的“真金白银”,还研究制定创新发展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并全面落实到位,为客商、为企业提供方便和支持,发展环境得到持续优化。杨仕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站区委宣传部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