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长松
“每天清晨,带着墨香的《焦作日报》一送到家,我就立即开始阅读。每每看到一些熟悉的记者和编辑名字,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温暖。”6月15日,焦作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刘好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话中他对报社发展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二十余载报社工作经历,一说起新闻与报社,刘好民就打开了话匣子。早在高中时代,刘好民就酷爱写作。1970年12月,高中毕业的刘好民应征入伍到了新疆某部队,虽从事的是工程测绘工作,但他却没有放下心爱的笔,业余时间经常练习写作。六年的军旅生涯结束后,刘好民转业到焦作电厂生产一线工作。由于他经常给报社投稿,并不时有文字见诸报端,很快就得到了厂领导的赏识,被调到厂宣传部专职负责新闻宣传报道。这期间,《河南电力报》曾向刘好民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到郑州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对新闻事业心向往之的刘好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热情,经过报社审核同意、市委组织部批准后,他正式成为焦作日报社的一员。“当时厂领导是不同意我调走的。” 刘好民说。
多年夙愿一朝成真,刘好民迸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无论在报社工交科、行政办公室、群工科、政工科、党委办公室,还是任编委会秘书,他都尽心尽责。到群工科工作后,他不仅负责《读者来信》版、内部通讯领导工作,还和各县(市)区通讯员互联互通。“那时,我们经常定期组织通讯员集中培训,邀请资深记者和编辑为他们授课。”刘好民说,“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写稿水平,还得到领导的认可。为便于工作,报社领导将单位新购的两台照相机中的一台,交给群工科使用,让我们感到莫大的荣耀。”
多年来,刘好民一直负责人事工作。开始他有点想不通。“为报社选人才,严把进人关,对报社干部队伍建设和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时任总编辑李介人亲自给他做工作。据刘好民回忆,当时报社每进一位同志,党委办公室都要认真进行外调,并写出调查报告,供报社党委和市委组织部参考。经考察,进入报社工作的一大批同志,业务上精熟、政治上成熟,不少同志现已成为报社发展的中流砥柱。
时间跨入新千年,为大力宣传焦作,改变外界认为焦作是黑色煤城的印象,焦作日报社利用媒体优势,欲将U-17中国乒乓球挑战赛引入焦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2001年,我和有关同志赴河北保定同国家体育局乒乓球中心领导洽谈乒乓球挑战赛引入焦作情况。一时间,孔令辉、福原爱、张继科等乒坛大腕成了焦作的常客,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对每场比赛都会进行现场直播,焦作的知名度和形象在全国有了大幅提升。”刘好民说。
心系报社发展,奉献终生不悔。2003年,按照当时干部任用管理规定,53岁的刘好民已到了“退二线”的年龄。当时报社办公用房紧张,他就主动找到报社党委负责人,要求把办公室从大房换成小房,由低楼层换到高楼层。同时,他还“退而不休”,只要是报社需要,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报社建设工地。现如今,退休多年的刘好民依然住在报社老家属院几十年前盖的老房子里。他坦言,房子虽然旧些,住着很舒服,孩子们也多次说让我和老伴换换居住环境,但我总是舍不得离开这里。
“报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靠几代报人辛勤工作、不断传承的结果。面对如今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年轻一代报人更要注重学习,团结一致,为报社明天的腾飞作贡献。”采访结束时,刘好民寄语报社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