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欣闻《焦作日报》喜迎创刊60周年,叩开了记忆的一扇窗,在焦作日报社的四年时光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就像初夏时节军都山上的绿色,越来越浓、越来越醇厚、越来越鲜亮。”近日,从本报走出去的《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副站长崔志坚接受记者采访时,打开话匣子就感慨很多。
“60年一甲子。知天命的我陪伴《焦作日报》的时间很短暂,与陪伴时间更早、更长的报社前辈和老师相比,我只是个无名小辈。从大学毕业分配至焦作日报社到离开,虽仅有四年时间,但《焦作日报》的墨香一直伴随至今,也将永远在我人生记忆深处荡漾。”崔志坚谦虚地说。
虽然在焦作日报社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崔志坚对报社的感情却很深。他说:“感恩《焦作日报》,是《焦作日报》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给了我坚持的信念与力量;是《焦作日报》让我感受着生活不仅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23年了,我离开焦作日报社的日子,真的很久很长。”
1990年,崔志坚还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生,一个从没有把新闻作为择业目标的年轻人,面露几分无奈,心藏当仁不让,来到焦作日报社记者部当了一名记者。
“那时还没有电脑,稿纸和稿签,如今的年轻记者都已不需要触碰的薄薄纸张,当年,却是它们给我竖起了高高的、不可翻越的厚墙——有本事就将新闻写在稿纸上,是真本事就要个稿签,将自己写的稿子变成报纸上的文字,再斟酌商量。”崔志坚回忆说,“有本事就要记者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跟着别人署名露脸有损大学生形象。时任记者科科长后任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的柴国庆,秉承优良传统,对新人不减压还加压添量。当时,我如坠深渊,刚开始的前三个月时间,我翻阅了柴国庆科长办公室一人多高的个人剪贴本里所有的文章。”
“《焦作日报》,每天都要出版,需要大量的稿件。我经常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一趟又一趟奔波在采访的路上,自己找线索、采访、写作,独立完成一篇稿子——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的目标,折磨着我,几乎把我逼疯。
“一次,读者打来电话反映有人在折花,普通又平常的新闻线索,我本无心前往,采写过程也令人窒息抓狂。次日,稿子却在《焦作日报》一版加花边亮相。我吃罢早餐走出食堂,还未回过味来,第一个表扬我的时任总编室编辑王爱军的话语令我欣喜若狂,也给了我继续加强学习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焦作日报》,一如往常,迈着坚定的步子,一天一张。张国柱、王菊山、张成山、贾随保、杨仕智、刘中和、王军、孟晓等一个又一个老师,一直带我在路上。还有原记者科副科长周正和带我采访在山间小道上。当时,我常常一天里要写两篇稿子,虽然十分紧张,竟也会挤出空闲,和老师们在路边的地摊上喝啤酒,消暑纳凉。”回忆起在焦作日报社的点点滴滴,崔志坚依然难忘。
“工作四年后,初步掌握了写作的技巧,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焦作日报社,也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奔波,在焦作日报社锤炼的坚韧与进取精神,持续激励我不断前行。”崔志坚说,“带着对焦作日报社的眷恋,我到了《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工作,但依然忘不了在焦作日报社的美好时光。”
“向前的路还长,时光深处,记忆静好如初,《焦作日报》已超越往常。深深祝愿《焦作日报》铸就百年辉煌!”采访结束时,崔志坚对焦作日报社予以深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