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红色文化“红”起来
樵声与《驴长老》的不解情缘
摄影佳作
我市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豫西北摄影联盟创作基地揭牌
在翰墨丹青中传扬韩愈文化
图片新闻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翰墨丹青中传扬韩愈文化

作者: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作为韩愈故里,孟州市拥有一大批专业和业余传扬韩愈文化的文人墨客。在这支人才济济的队伍里,有个用翰墨和丹青传扬韩愈文化的老先生,他的名字叫苏本让。

  苏本让出生于1950年6月,祖籍陕西省雁塔区胡家庙村,197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73年春天,他与那个时代的很多知青一样被下放到延安插队。4年一晃而过。返乡后,他被分配到陕西省博物馆工作。1986年秋季,因事离职的苏本让,带着爱人和三个孩子迁居孟州。到孟州后,他先后在当地的煤球厂和预制板厂工作,靠给人拉煤球、装卸预制板维持生计,一干就是20多年。

  近年来,随着年事渐高,孩子们说什么也不愿意再让苏本让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赋闲在家的他,就重拾起年轻时就很喜欢的笔墨纸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写写画画上。因为早年积累有这方面的功底,再加上他干一行爱一行的性格,时间不长,就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的多幅书法和绘画作品在国展和省展上获奖。《中国书画学报》《老年书画学报》等业内刊物,均多次刊登过他的书画作品。

  在书法上,苏本让最擅长篆书,他写出来的字,点画单纯、粗细均匀、行列整齐、结体匀称,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好评。在绘画上,他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把花鸟虫鱼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人人都有三十六,喜的喜,忧的忧。”这是陕西人爱说的一句话。苏本让调侃说,他到孟州落户的时候刚好是36岁,自我感觉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孟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说这话时,他显得格外认真。

  在孟州生活的这些年里,苏本让像很多孟州人一样,渐渐了解和熟悉了韩愈,并且,还申请加入了孟州市韩愈研究会,成了一名传扬韩愈文化的骨干。为了把韩愈文化更好地传扬出去,他在书法和绘画中融入了大量的韩学元素。韩愈的很多诗词散文,都是他书法作品的主要内容。在绘画中,他也是尽量把笔墨向传扬韩愈文化的方向靠拢,让人们从他的笔墨间去认识韩愈。

  今年春天,苏本让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制作了一幅长42米、宽0.57米的长卷。上面的内容全是韩愈的《师说》《马说》《进学解》等作品和一些文人们讴歌韩愈的文章。为了达到视觉美观的效果,他还在长卷上配了多幅绘画作品,每一幅都堪称精品。

  苏本让常说,做人做事都应该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一对来自新加坡的夫妇,对苏本让的一幅书法作品爱不释手。他们称赞老先生的字写得很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表示敬意和谢意,他们不但高价买走了这幅作品,还送给他一套十二生肖纪念品。

  在翰墨丹青中传扬韩愈文化,已成为苏本让现在的主要工作。每天,他都会花几个小时,聚精会神于书案前,或写字或绘画,陶冶着思想情操,快乐着内心世界。“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在宣传韩愈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乡音无改的苏本让,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