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全市开展的“学深杭、促创新”集中学习活动中,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河南斯美特人,秉持“敬人、敬业、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创新是企业之基、质量是发展之要、服务是取胜之本、市场是生存之源的经营理念,在创新发展、经营管理、产品研发、链条延伸、市场拓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了与“康师傅”“统一”并驾齐驱的国内行业龙头和中国方便食品行业知名品牌,为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不久前市委书记王小平来调研后,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斯美特人牢记王小平书记“要有创新,不创新死路一条,不发展会被遗忘”的教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压奋进,拉高标杆,吹响了跻身全国方便食品行业第一梯队的冲锋号,开启了创新发展的新纪元,用如椽的巨笔去书写最新最美的发展新篇章。
———— 斯美特名片 ————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
◎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中国粮油企业100强
◎“斯美特”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
◎河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十强
◎河南斯美特面业产业集群企业
在我国方便食品行业群雄争霸、市场增长乏力的新常态下,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高扬创新发展大旗,在全国持续“攻城略地”,强势崛起,规模越做越大,成功跻身我国方便食品行业“五大家族”之列。请看下列这组数字:
看规模:该公司现拥有河南焦作、河南周口、湖南郴州、陕西宝鸡、吉林长春五大方便面生产基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班产20万包方便面生产线40余条,有相配套的年加工30万吨小麦的面粉车间、年加工6万吨鲜蔬的调料车间和年加工6000万套的纸箱包装车间,是国内专业生产方便面为主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
看经营:该公司产品有七大系列、上百个品种,在全国建有1000多家经销商、30多万个销售网点,产品销售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朝鲜等国家。
看行业地位:该公司是中国粮油百强企业,全国面制品行业前十强,方便面行业产销量跨入全国五强、河南两强之列,成为与“康师傅”“统一”并驾齐驱的行业龙头和中国方便食品行业知名品牌。
看产业集群:该公司集群特别是经过近几年创新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精到优,各产业协调、快速发展,形成了从农副产品基地、面品加工、内外包装、物流配送、销售网络到消费者的食品产业链。辐射带动武陟县及周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20多万亩,实现当地小麦转化率在60%以上,集群总产值近50亿元。
看扶贫:该公司积极参加慈善事业,每年拿出数万元用于助学教育定向资助;为当地贫困村修建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带动贫困村农副产品种植,并成立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直接安排百余户贫困人员就业。
“斯美特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仅源于斯美特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胆识和气魄,更源于多变的创新方略。”该公司董事长王有利深有感触地说。
从中原突围,向国内外市场挺进
该公司从创建之初一路走来,从中原突围走向全国,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方便食品行业持续萎缩的大环境下,能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靠的就是胆识和创新。
创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斯美特,创业之初是何等的艰难。起步之时,国内方便面企业多达2000家,该公司通过创新发展,务实重干,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了向全国同行业第一梯队挺进的步伐。
以质取胜,是该公司中原崛起的第一步。该公司位于黄河中下游,这里土壤肥沃,四季温差明显,地理环境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是优质小麦、葱、姜、蒜、肉禽等农副产品的原产地。该公司起步之初,就依托这些特殊的资源优势,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方便面食品,在中原一带,特别是在二、三线市场广受消费者喜爱。该公司为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形式,在豫北建立了10万亩的绿色、无公害小麦种植基地,实现了从生产源头抓起,来提高整个食品安全系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健康食品。过硬的质量,使该公司快速红遍中原。该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顺利通过了QS认证,并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称号,为实现从中原突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酒香也要勤吆喝。斯美特人的第二步棋就是叫响斯美特品牌。1998年以来,该公司累计投入推广宣传费用4亿多元,广告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通过电视、广播、平面、展会、户外等媒介,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视听、立体化宣传策略,使得该公司产品家喻户晓。随着知晓度和美誉度的提升,该公司的产品被更多的国人所认识、所接受。斯美特品牌开始从中原突围走向全国,该公司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为了做大规模,在竞争惨烈的市场上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斯美特人一边在当地投巨资新上生产线,一边在全国科学布局,相继建成了河南焦作、河南周口、湖南郴州、陕西宝鸡、吉林长春五大方便面生产基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班产20万包方便面生产线40多条,产销量已跨进了全国五强和河南两强之列。
该公司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以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评价,被同行业誉为方便食品行业中杀出的一匹黑马。该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在全国建有1000多家经销商、30多万个销售网点,产品销售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香飘四海,出口俄罗斯、朝鲜等国家。
唯有创新者生,这是斯美特人坚持不变的真理。一场以创新发展为主导的大戏在全国“五大家族”之中的斯美特激情上演。
向内使劲,五大基地全部加大现有装备自动化改造力度,按照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工艺进行全流程更新换代,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优势,为争雄全国提供了强力支撑。
向市场发力,投巨资在新产品研发上突破,从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延伸,增加与消费者的对接宽度,大做“方便面+”文章,面向各类校园、车站、码头的“方便面+粉丝”,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方便面+卤蛋”,面向一包不够吃、两包吃不了的消费者的“方便面+大食桶”等适销对路的创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成了抢手货,仅新产品就占到销售收入总额的25%以上。
营销向宽度和深度进军,销售从传统的由批发商到零售商,现在变成了直接进校园、进码头、进超市、进服务区、进云端、走向海外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该公司创造了产销量逆势上扬的奇迹,去年该公司产销量均增长20%以上,增幅为全国“五大家族”之首,用创新的巨笔书写了辉煌的传奇。
创新再发力,打造百亿元产业园
错失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
6月,收获的时节,该公司又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年6月初,时刻关心着该公司发展的市委书记王小平来到这里调研。他在这里考察后,向斯美特人发出了“要有创新,不创新死路一条,不发展会被遗忘”警讯,这既是鞭策,也是鼓励,更是殷切的期盼。
站在新起点上的斯美特向何处去?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命题,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卓越的斯美特人展开了一次空前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个共识形成了:创新求突破,全国争第一,向全国方便食品行业第一梯队挺进,力争到“十三五”末,跻身行业前三甲,进入国内同行业与“康师傅”“统一”为伍的第一梯队。
这是一次豪迈的跨越,体现了斯美特人敢与巨人试比高的胆识和气魄,实现豪迈的跨越需要超常规的举措,更需要高于标杆数倍的加速度才能实现。
实施四大创新,打造百亿元基业,这是斯美特人高点定位,制定了近期发展坐标。
创新理念:斯美特人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消费者永远是上帝”“一切服务于上帝”的发展理念,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始终想着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的危机意识,“永远想着明天”的开拓精神,在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上,在做大产业集群上,在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在产业融合和产旅融合上实现突破,让创新的理念领航斯美特这条大船乘风破浪,抵达通向全国同行业第一梯队的成功彼岸。
创新产品:坚持产品、质量为王的经营理念,增加“方便面+”的宽度和深度,瞄准校园市场、旅游人群和白领群体,大力发展方便营养型、方便休闲型、方便高端型等系列新产品,大力开发非油炸、保湿面等健康型方便食品、绿色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今明两年将开工建设年产5万吨粉丝项目、年产15万吨饮品项目和年产5万吨的休闲食品项目。
创新经营:在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向前延伸到田间地头,向后拉长到厨房餐桌,从小麦生产基地的选种、种植、仓储、加工、运输到直销、网络营销的全产业链条,把绿色的、无公害的、有机的方便食品产品一一传到餐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在集群发展上外延扩张,采取“公司+”模式,积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着力建设强筋小麦基地,葱、姜、蒜、肉禽等农副产品配套基地,建设包装、香辛料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实现产业融合,共享发展。今年,将重点抓好绿色小麦种植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强筋优质小麦种植,加大各类农副产品转化力度,带动集群发展。
创新转型:在做好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用力做活产业旅游这篇大文章,按照“产业融合、产旅融合、主客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与现代化工业、农事体验基地、健康特色小镇、西滑封美丽乡村等紧密结合起来,一产围绕旅游做精,二产围绕旅游转型,三产围绕旅游服务;加快工业体验馆、农业体验基地、王在富先进事迹展览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传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冬季到湖南郴州公司体验,夏季到吉林长春公司体验,尽快把产业优势转变成旅游优势,走出一条消费体验更好,产业链条更长,供给方式更新,产业因旅游而更兴旺、乡村因旅游而更美丽、百姓因旅游而更富有的转型新路。目前,在该公司的引领下,以西滑封村为中心的特色小镇初具规模,先后有农村淘宝、金融通信、商业批零、超市购物、风味小吃、酒店住宿、网吧文化、美容健身、量贩式KTV、快件邮运、技能培训、现代物流等三产服务业50多家入驻。
该公司经理郭金长信心满满地说:“斯美特50亿元目标不是梦,百亿元集群产业园就在脚下!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个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本报记者 杨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