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有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好。”冯小刚的话,被公众定性为“炮轰”。于是,很多人感觉受到了冒犯,用“没有垃圾导演哪有垃圾电影”怼了回去。
其实,我有点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感到冯小刚的“炮轰”冒犯了自己,仅仅因为自己是电影观众吗?可人家说的只是垃圾观众呀,又没有说你。你生气,岂不是自我证实自己是垃圾观众?
关于这个话题,唯一的共识应该是:我们确实有很多垃圾电影,其中很多票房还超好,受其诱惑,垃圾电影盛产。相比共识,导演与观众两方阵营,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到底是先有垃圾观众后有垃圾电影,还是先有垃圾导演后有垃圾电影?
导演的逻辑是:没人看垃圾电影,垃圾电影挣不着钱,自然没人去拍;观众的逻辑是:没有垃圾导演生产垃圾电影,观众就不会看到那么多垃圾电影。
本质上,垃圾电影是垃圾导演与垃圾观众绝妙配合的产物。垃圾观众愿意掏钱看垃圾电影,垃圾导演为了挣钱也愿意拍垃圾电影,这样才有了垃圾电影的不断生产。硬是要区分谁对垃圾电影负有更大责任,其实有点“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彼此彼此,一个欣赏水平有限,一个职业操守有限。
如果我们不纠结于讨论原因,而是执着于讨论解决办法,那么一方面,当然有赖于编剧、导演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远离粗制滥造的垃圾电影,愿意为好电影掏钱。前者是一个引导机制,后者是一个激励机制。
正常的电影市场,永远是垃圾电影与优秀电影共存,无非是一个概率问题,即垃圾电影更容易成功,还是优秀电影更容易成功。我相信,天平会日渐滑向后者,观众不会永远上当,最终胜出的终将是优秀电影。这个市场的机制不会失效。
指责与抱怨最为简单,但也最为无力。对于观众来说,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认知与喜好作出选择;对于导演来说,确保自己不生产垃圾电影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