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文科最高分获得者熊轩昂成了这两天的网红。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大学,而第一名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这话真是“有人听了沉默,有人听了流泪”。无须讳言,这话很坦白,道出了当下一些实情。事实上,这种感受是有数据支撑的。清华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清华社科学院14级的学生里,入学之前曾到过境外的学生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零。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到过境外的学生只占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则有22.7%。同时,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只占总人数的17%,而当年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平凡丑人:这说明一种实情,生在城市和农村本身就决定了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国家应加大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的平衡,不让农村孩子生下来就输在起跑线上,寒门学子应贫贱不移长志气、有骨气,靠拼爹、拼资源、拼实力是不靠谱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
@活力的试试啊:真的,苦苦拼搏的寒门子弟一开始就输于豪门,以后步步惊心,以后也会有很多不公允的事情,真的是让人流泪、让人沉默,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江苏日月江南: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大学,尤其是名校,这是一种现实,也是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结果。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让一些名校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在执行好这个政策的同时,更希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实现分数、试卷平等的同时,实现教育质量的平等。
@水晶小草:寒门难出贵子是目前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到城市的体现,而农村的孩子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始,就跑输在了起跑线上,到高中阶段能进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农村孩子更是凤毛麟角。高考试题的开放性,需要宽广的知识面与广阔的视野,而对“共享单车”与“移动支付”都不明白的农村学生真的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莫莫的时间:教育不仅是去学校上课认真听讲这么简单,竞争的也不单单是努力程度,家庭出身也是一个明显而不容被忽略的因素,家长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有可原。
@z531312762:也许因为自己是农村人的原因,听到状元说的“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大学,而第一名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总感觉有些不舒服,不知道这个孩子的优越感从何而来,条件好是父母努力的结果,但拿出来说事儿就有些不妥了。
@南蛮小王爷125:寒门学子缺的不是努力而是机会,诚然,如今许多高校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然而远水难救近火,寒门难出贵子的现状并无太大改观,依我看,倘若教育资源能够向贫困地区倾斜、完善其教学基础设施,那么寒门学子何愁没有机会?寒门何愁再难出贵子?
【下期话题】
大学之大
近日,一篇名叫《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文章是甘肃省定西市一位残疾考生魏祥在高分考入清华后写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信中他感恩母亲不辞辛劳地照顾他,12年如一日背他上学,穿梭在上学的路上。最后他请求清华大学在接纳他的同时,也能接纳他的母亲,为他们提供一间陋室,以便于母亲能够继续照顾他。清华大学招生办在了解情况后,发表了一篇《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来回应,文章中明确表示了清华大学已经在做魏祥入校后的学习与生活的安排。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