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党报心 怀川情 纪念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
光辉足迹 永恒记忆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


作者:本报记者 孙国利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近年来,多氟多在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发展迅速。图为技术人员在检测锂离子动力电池。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一半森林一半城。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一辆汽车在国有焦作林场的森林中穿行。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位于博爱县金城乡的河南新源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她综合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她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

  她就是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一个从昔日闭塞守旧的煤城华丽转身而来的“新”城,一个彰显着绿色转型、谱写着一曲催人奋进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歌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要绿色、要崛起,不仅是民之所盼,更是政之所为。为此,全市上下坚定达成共识——焦作已到了急需产业转型、绿色崛起的关键时刻,等不得、慢不得。如今,一个百年煤城的“绿色主旋律”铿锵唱响,在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上,焦作正集中发力,全力破题。

  焦作: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

  本报记者 孙国利

  200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记者李杰、贾西平以《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为题,在一版头条位置详细报道了我市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文章说,在开发资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生产力出现大量过剩。人们把这类城市称作“资源枯竭型城市”。及时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经济转型,是这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素有“煤城”之称的焦作,积极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该市通过果断实施战略转移,把发展经济的目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走出了一条分步转轨的路子。我国有不少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类似的问题,焦作的经验可资借鉴。

  时光如梭。这么多年过去了,焦作究竟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2016年,焦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17家,超亿元企业达79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12亿元、利税474亿元,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4位。

  绿色发展

  “颜值”焦作,今非昔比

  看高速公路绿化,以郑云、郑焦晋、长济、焦桐高速公路为主战场,绿化面积达1.06万亩,一条条高速公路变成了流动的风景线;看公路绿色廊道建设,总里程达220公里,绿化面积1.3万亩,人在路上行,似在景中游;看南水北调总干渠绿化,植树造林0.37万亩,总干渠两侧变成了养眼的景观林带、富民的经济林带和优美的生态林带;看北山绿化,北部山区植树50.9万棵,0.54万亩北山生态通过植树得到恢复,0.18万亩宜耕山区复耕到位……

  把绿色变成“焦作底色”,市委书记王小平为建设美丽焦作指明了方向。把绿色变成“焦作底色”,既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郑焦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家园的需要,又是我市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后,在新起点上再发力、再提升的具体行动。

  发展的眼光从地下转到地上,从蕴藏着壮观峡谷与瀑布的云台山开始,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变化,焦作山水成为河南旅游走向世界的名片。在唱本中常被人吟咏的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司马懿、朱载堉也都“活”了过来,故居纷纷被开发,塑像被点缀在怀川大地上,见证着这座曾经的“黑”城,一步步朝着“绿”的方向转变。

  “太极圣地·山水焦作”的城市主题,印证着这种转变。“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环球旅游精品·山水旅游目的地奖”“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是对这种转变最好的佐证。这座古称“怀州”“山阳”,今叫“焦作”的城市,每天都在上演“天工之作”的传说。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开往焦作的“云台山号”系列旅游专列,以及“青天河号”系列旅游包机,带来了兴奋而充满期待的观光游客。他们为焦作山水而来,为太极圣地而来,为世界地质公园而来,为令人惊奇的城市转变而来。除了山水,这里还有“八卦”的魂,有太极文化的根。坐落在温县清风岭上的陈家沟,已经将太极推向了世界,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更推动了太极拳成为世界第一武术运动。

  如今的焦作,北有绿色太行,南有中原水乡,绿色园林遍布其间,绿色通道连接城乡,“煤城”两个字已被“绿色主题”逐步取代。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百年煤城实现了华丽转身,旅游业异军突起、大放异彩,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有力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焦作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的转型之路。

  转型发展

  巧妙破题,蝶变持续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焦作巧妙破题,创造性地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蝶变。眼下,焦作的蝶变还在继续。

  6月20日上午,位于武陟县产业集聚区的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这个从郑州转移过来的企业,承载着武陟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梦想。

  不仅武陟,还有更多县(市)靠着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提起焦作工业的转型攻坚,以下亮点不得不说。

  四大优势产业,势头强劲,魅力无限。焦作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焦作的装备制造业具有大型工程机械、成套矿山装备、高速造纸装备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焦作的现代化工业拥有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等产业体系,拥有多氟多、佰利联等一批骨干企业;食品工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家,蒙牛乳业(焦作)公司是蒙牛乳业集团在全国最大的全资子公司,伊赛牛肉开创了中国清真牛肉第一品牌……

  四大战略新兴产业,顺势崛起,动能十足。焦作的新能源产业拥有锂离子动力电池、光伏发电等行业和产品;焦作的生物产业非常发达,这里是河南省生物产业基地,广济药业核黄素产销量世界第一,国药容生冻干粉针剂产销量居国内第一;新材料产业拥有超硬材料、热转印材料、功能性材料等产品门类;焦作的电子信息产业拥有光电器件、通信电缆等一批知名产品。

  三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升,风生水起。焦作的轻工业拥有皮毛、造纸、家具等行业,隆丰皮草羊剪绒产销量全国第一,永威防火家具技术和规模全国领先;焦作的铝工业拥有从氧化铝、电解铝到铝深加工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有焦作万方、中铝中州公司、广东兴发(河南)公司等26家企业,是河南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焦作的能源工业拥有焦煤集团、神华国能焦作电厂、华润电力焦作龙源电厂等骨干企业。

  转型路径

  清晰明了,求新求变

  焦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矿一市”“一市一业”模式建立起来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规模化开采已超过百年,累计开采原煤3亿吨,上缴国家利税50亿元,资源型产业比重一度超过90%。上世纪90年代,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集中暴露,“九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速只有8%,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改变煤竭城衰的命运,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就立足自身实际,以建设新型生态城市为目标,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两条主线,主动探索转型之路。

  加快焦作工业转型升级应该突出转型、融合,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突出高端、引进,加快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突出升级、集群,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突出创新、引领,着力培育新兴先导产业;突出集约、高效,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突出结构升级,提升转型发展质量。当前,焦作全力推进“1020”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全市主营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超10家、50亿元以上企业超20家。支持“双50”企业加快发展,每个产业重点扶持1~2家骨干企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整合资源,打造一批主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50强”和“50高”大企业集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四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借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的发展经验,围绕一个主导产品、配套一批企业、建成一个园区、打造一个百亿元或千亿元产业集群。

  加快转型攻坚。焦作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的“28条意见”,鼓励企业开辟多种路径加快发展。多氟多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实现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关键工艺重大突破,建设了1万吨六氟磷酸锂、4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项目,并购河北红星汽车、龙瑞新能源汽车等企业,从电解液、动力总成到整车,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佰利联引进国外核心技术,一举实现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投产,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对国内最大钛白粉生产企业四川龙蟒集团“小吃大”的经典并购,开工建设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钛白粉产量跃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风神轮胎引入世界知名企业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对风神轮胎进行重组,利用国际先进生产工艺、管理控制和世界级品牌,改造原有生产线,打造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轮胎高端制造企业,在不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翻番,走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突出项目建设,夯实转型发展根基。立足长远抓谋划,焦作坚持项目为王,瞄准龙头型、科技型、基地型、品牌型“四型”项目,超前谋划一批对全市产业结构和民生改善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争分夺秒抓进度,焦作按照在谈抓签约、签约抓落地、落地抓开工、开工抓进度的思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组织了3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项目333个;成立8个督导组及3个综合服务组,定期督导通报工作,我市重大项目考核排名居全省前列。焦作建立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机制,加快推进十大工业产业项目。

  突出创新驱动,激发转型活力。理念创新。焦作大力倡导“近学许昌、远学扬州”,树立对标先进找差距、负重奋进促发展的思想,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和跨越发展。科技创新。焦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焦作中心、焦作科技大市场建成投运;全省首家科技银行挂牌运营;我市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创新。焦作坚持招才引智,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筹建高水平智库、人才创新创业园;出台“1+6”引进培育人才政策体系,加快补齐人才短板。

  突出改革开放,增强转型发展动力与活力。推进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行政管理套合,焦作构建了条块结合、精干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四个一”工作法,焦作对177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分类帮扶,集中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大力简政放权,焦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筑就招商载体,德众保税小镇总投资180亿元,已有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富士康集团郑州分公司等4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大力开展定点招商、以商招商,焦作精心组织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招商,引进云台山太极文化旅游、金水新兴产业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依托蒙牛乳业引进产品包装、牧草种植加工等上下游产业,打造乳业百亿元产业集群。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面对新常态,焦作将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融合,突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科学载体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着力培育壮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攻坚,全力助推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