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红色文化“新”起来
雕塑作品就是雕塑人生
沁阳市柏香镇 发现明代中期重修成汤庙碑
摄影 佳作
图片新闻
崔凯杰:传承竹艺 留住乡愁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崔凯杰:传承竹艺 留住乡愁

作者: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崔凯杰在劈篾。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他的匠心巧手下,经过开竹、劈篾、织底、扣筐等十多道烦琐工序后,变成了令人赞叹的竹制手工艺品。

  近日,记者在博爱县电商大厦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化竹器”传承人崔凯杰。在崔凯杰的工作室内,摆放着竹筐、竹篮、竹包等各种各样的竹制品。

  今年29岁的崔凯杰出生在博爱县鸿昌街道七方村,在他的记忆中,村子里绿水潺潺、翠竹环绕,可谓“家家门前水,户户竹为林”。

  由于村子里竹子多,家家户户都会编织篾竹。在父亲的熏陶下,崔凯杰从小就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放学后,他都会跟着父亲在家门口学习劈篾。

  “那时,村子里生产的竹桌、竹椅、竹门、竹花架等闻名四方。”崔凯杰说。

  博爱竹器的历史悠久,许良镇、月山镇、磨头镇的30多个村庄都盛产竹器,有200余种,大至桌、椅、床,小至蟋蟀笼、牛笼嘴、竹篮、盆架等。早在1914年,博爱竹器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因其制作精细华丽、巧夺天工,在国际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然而,由于近些年气候变暖,地表水下降,导致博爱县的竹林荒园,产量下降。同时,随着大量塑料用品进入日常生活,人们对于竹器的需求量日益减少,从事竹篾编织的艺人也越来越少。

  “做一个最普通的竹器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好几天,收益相对其他行业较少。竹编艺人收入微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导致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崔凯杰说。

  为了将博爱竹艺传承下去,2014年,崔凯杰远赴浙江东阳学习竹器加工制作手艺;2015年8月,赴湖南益阳跟随“小郁竹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危禄绵学习圆竹工艺,后赴浙江宁波跟随“象山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学习竹编手艺。

  “博爱竹产业曾经是博爱县竹区的经济支柱。然而,由于目前竹林产业经济效益不理想,很多竹农弃竹改行。唯有创新,制作出更多精美的竹制手工艺品,提高竹器的产品附加值,才能让博爱的竹林焕发昔日的光彩。”崔凯杰说。

  为此,2016年,崔凯杰创立河南省浸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博爱竹器。

  今年3月,崔凯杰赴浙江杭州国家手工艺活态馆,拜访工艺美术大师张心荣,并将南方新型的竹编技术和竹编工具带回来,结合本地竹器特色进行创新发展。

  “现在,有年轻人想学竹器制作手艺,我都会把断料、开竹、劈篾、编底、装提手等一整套竹篾编织的流程教给他们,希望他们能成为竹器制作的传承人,让博爱的竹文化在世人面前再放异彩。”崔凯杰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