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却逢周甲忆过往
七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
五绝·建党96周年寄语
欢庆七一(二首)
万达影城开启IMAX视听之旅
建党96华诞感赋
七月,我看见
我的文学之友
回眸满眼春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却逢周甲忆过往
□杨家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真巧,我与《焦作日报》有缘同庚,一起见证了60年的沧桑岁月。国人有逢五中庆、逢十大庆的习俗,在庆祝报社成立50周年和55岁华诞时,我曾撰写征文“《焦作日报》记录我成长的足迹”,并且有幸忝列“十大金牌读者”。如今,六十甲子,更有许多心里话想说。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在我们共和国的史册上是值得纪念的,在焦作建市史上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在我个人的成长途中也是难以忘却的。适遇《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回首我与报社的交往,心中顿生万千感慨。当夜阑人静,伏案灯下,听窗外布谷声啼,预示一个新的季节——麦收秋种的轮回。

  沉思片刻,往事历历在目,理出几条头绪。影响最大、印象至深的莫过于我与《焦作日报》要闻、理论、副刊三个版块打的30多年交道,当然主要还是与这些版面编辑老师的往来。忘不了编辑老师甘于寂寞,挑灯夜战,“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职业操守及敬业精神。

  先说要闻版。翻检我的旧作,首次见诸报端的铅字,便是1983年10月8日《焦作日报》头版发表我写的新闻稿件《我市大中专新生录取工作结束》。那时,我刚从市教育局选调至市委宣传部,所在科室负责联系全市教育系统的工作。这篇不足200字的“豆腐块”消息,令我欣喜若狂,铭记于心。内容都是广大学生家长关注的,以至于不少人见面都要祝贺问候,对我更是一种鞭策、激励和鼓舞。我体悟到写新闻除了讲求政治性、真实性,关键在“新”,有好的新闻由头,在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基础上,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增强敏感性。其间,尽管自学了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参加过河南日报社、市委宣传部组织举办的通讯员短期培训班,但不曾忘记《焦作日报》编辑老师认真仔细修改,哪怕是一字一词,甚或一个标点符号,都显示了他们的编辑水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说到新闻稿件,我是比较注重上头版抓头条,这也许与我的职业特点有关。从1987年起,我在市委宣传部主要从事文秘工作,负责起草市委领导讲话和各类文件、工作总结、信息报送及部长办公会记录等,工作虽说辛苦,也让不少人羡慕,但搞文字工作确实是个苦差事。不少机关工作的同志既怕说他不会写材料,又不愿专门干这一行。我以此为乐,坚守几十年笔耕不辍,或许一生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养成了熬夜、“爬格子”的习惯,并且至今还坚持手写,右手食指与中指执笔处,早已磨成了老茧。粗略查一下整理编印的《我写的和写我的——杨家卿报刊文章剪辑》,至今在《焦作日报》已发的新闻稿件有10多篇头版头条,还在《河南日报》发过两次头版头条。也许有人看不起,认为是雕虫小技,但我始终认为,短文里隐藏有大学问。如若不信,可作一番比试。

  再谈理论版。记得《焦作日报》复刊时为四开小报,理论研究、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章发在三版,也叫“政文版”,后改为现在的“理论版”,栏目称“学习实践”。1991年12月3日,我在《焦作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理论文章题目是《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思考》,占了报纸将近半个版面。之后,得到历任编辑老师的厚爱,一发不可收拾,发表过数万字的理论文章。其中不少文章还被评为省级、市级奖,也为日后晋升职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人认为,我的理论文章空洞,以我数十年的体会,这是一项虚活实做的硬功夫,需要下大气力,花真功积淀扎实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人茫然如坠云雾之感。也有人逞能或大不服气认为是抄别人的,自己写不出还妒忌别人的成果,实则小肚鸡肠令人所不齿。况且现代科技的发展,报刊文章都有检索功能,重复率引用率超过一定比例是不能过关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焦作日报》上发表的理论文章,我几乎每篇都看,文章写得深与浅大家一目了然。说实话,我是真诚感谢理论版的编辑老师,是他们对我的文章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不断进取的道路上前行。这些年我的理论水平有所长进,出版了几部理论文集和理论专著,其中一部获得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且是理论通俗读物唯一独著奖。国内有影响的报刊,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也发表有我的文章。理论上的建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先后被评为焦作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管专家,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人文社科专家,首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我忘不了《焦作日报》理论版编辑的栽培。可以说,基础在理论版打下,步子从理论版迈起,思维从理论版开阔,影响从理论版扩大。再次感恩那些曾经辛劳做嫁衣的编辑老师。

  后叙副刊版。我曾经与报社的领导和同行同道交流过对报纸副刊的看法,一个地区报纸副刊发表的作品往往折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准和文化品位。既要经常发表当地大腕作者的作品,又要培植文学新秀,成为一方良田沃土,还要发表本籍在外或在焦作工作过或外地有影响的名家名作。如此三方结合,形成一种机制,若干年后该版或该栏目定会形成品牌效应,令人刮目相看,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还好,我的建议和想法得到诸位的认可和赞同。但要做起来,也实非易事。现在《焦作日报》的副刊山阳城,过去叫“文学副刊”“文学星期刊”,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写的是家乡历史人物司马懿,发表在《焦作日报》1989年12月31日的“星期刊”上,小栏目为“山阳历史名人”。其后,我也成为这个版面的忠实粉丝和业余作者之一,几乎每年都要发表几篇作品,这样日积月累,编印出版了散文、随笔、人物传记类的小册子,在国家级、省级的大报上发表了评介。这也成为我加入市作协、省作协的重要条件,今年申报加入中国作协,无论通过与否,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经历,证明我是走在努力攀登的路上。

  我在《焦作日报》副刊发表过的文章,挑选一些自认为有分量的经过加工润色投寄省以上报刊。让我惊喜不已、至今难忘的是2003年8月23日,那时暑热难耐,正值酷夏三伏天。当我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的《人民日报》,首先翻看大地文艺副刊,映入我眼帘的头条竟是我写的《萧乾的大家风范》一文,二条位置是国内一著名老作家的散文。此时,我的心别提有多激动、兴奋,难以形容那时那刻的心情。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白纸黑字成了现实。报纸我至今完好珍藏。那是1989年5月间到北京拜见萧乾先生后写的随笔,曾在《焦作日报》副刊发表过。我天赋不高,但自幼喜好文学,偶尔舞文弄墨。大学期间学的是中文专业,但都没有作品,有所成就的文学作品也是从《焦作日报》副刊起始的。我的书法作品也在《山阳画廊》栏目登过几次,对各位编辑老师都是心存感激的。

  一位学养深厚、文人气息浓重、曾担任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庆怀老先生,他负责分管我们科室时多次讲到,一个人一生能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或向中央机关报送的材料被采用一篇,够你吃上一辈子。这话现在看来略显偏颇,但对过去我们在市级机关工作的同志来说,也是实在够难的,几近一种奢望。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更能打动人心,力促一个人有所作为,在努力工作中有个目标,不至于一生无所追求,碌碌无为。

  拉拉杂杂如上感想,是在《焦作日报》和我共度花甲之年引发的真情实感。60年,对人生来说是个重大转折,由此渐次步入老年;60年,对《焦作日报》来说,正当青春勃发,激情四溢,充满活力,天时、地利、人和俱佳。已经积累较长时间的办报经验,聚集培养一批编辑记者人才,加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无疑会在我们奋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创造新的辉煌。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