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近380万人口的地级市,有近百万人是武术爱好者。
一块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已发掘整理出100多种拳种和器械套路。
2005年,焦作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太极圣地”;2007年,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17年,焦作市把申报全国武术之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从去年开始,我市启动申报全国武术之乡创建工作。在收集整理历史文献的同时,一系列推广武术运动的活动、政策也随之开展:太极拳“六进”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市的武术健儿们也在国内外各项武术赛事中屡获佳绩;各个分管部门强强联手,营造了全民参与创建“武术之乡”的尚武氛围……
目前,全市上下正以一个蓬勃向上的良好姿态迎接全国武术之乡申报工作的检查评估。
我市的城市文化、居民生活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入市口迎宾路环岛上,26式太极拳架塑像吸引了过往者的目光。清晨、傍晚的街头游园、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拳影晃动、剑舞流苏。
“目前,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多个武术拳种在我市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武术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市武术协会主席张治远对记者说,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月山八极拳、猿仙通背拳、王堡枪、小尚炮捶等均起源于我市并广为流传。另外,在焦作民间流传的还有忽雷太极拳、腾挪太极拳、少林拳、长拳、查拳、八卦掌、邪串捶等拳、械功法100余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制订出台了《加快太极拳发展战略规划》《关于在全市推广普及太极拳活动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太极拳“六进”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武术发展的政策文件。尤其是在今年,更是提出以“一赛一节”为工作主线统领全年工作,扎实开展“四城联创”,要求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抓手,补齐城市短板、提升焦作形象的有效途径和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抓紧抓实抓好。
我市开展以太极拳为主的“武术六进”活动如火如荼。在全市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武术教练员培训,专门为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编创了不同内容的太极拳习练套路,促进“武术六进”工作开展。自2010年起将太极拳作为中招体育考试单列项目,占10分计入中招成绩,有效提高了青少年习练太极拳的兴趣。目前,我市有5所学校被命名为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全市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组建有太极拳习练组织和队伍;企业和社区组织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城区现有体育中心两座,其中市太极体育中心是焦作市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城市标志性工程。市太极体育中心的建成投用既满足了举办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内大型体育运动会及国际单项体育赛事的要求,也成为广大焦作市民习武健身、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此外,各县(市)区都建设有较为完备的体育场馆、体育学校。
市体育局太极拳科科长范小波说,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武术组织网络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有18个单项拳种协会、36个武术馆校、320个武术辅导站点,众多的家庭武馆和个人授拳点散布城乡,建立了焦作市武术太极拳名师资源库,培训武术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1万余人,全市1895个行政村和社区都有专职武术太极拳指导员。
赛事活动已经成为我市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是全国第一个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单项赛事。借助国家对太极拳的推广力量,我市把这项源自本土的单项赛事办成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世界太极大会,叫响了“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的国际品牌。此外,我市还先后举办了全国老年太极拳太极剑比赛、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等多项国家、省、市级以上赛事,积极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等赛事活动,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组成,是太极阴阳理论中的动静之源,是焦作怀川文化中的活跃因子。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肖萍表示,我市将以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工作为契机,更有力地推动武术太极拳传承,更有效地促进武术太极拳交流,更有为地打造和谐健康,让武术太极拳在焦作成为一种时尚,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