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今年年初以来,示范区持续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市重要增长极、城市新亮点、生态宜居地,为建设“四个焦作”、推动我市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贡献力量。
转型推动产业集聚
示范区以打造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一区多园”,着力建设省内一流国家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高质量完成首次火炬统计调查工作。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数达到12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总数达到10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总数达到56家,占全市总量的22%;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瞪羚企业1家。立项科技计划项目59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6个、市级重大专项2个,到位上级科技扶持资金1482万元,创历史新高。新申请和授权专利980件、640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示范区按照“围绕一个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配套企业、建成一个工业园区、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思路,重点支持蒙牛、明仁、中轴、科瑞森、厦工等企业打造大企业集团,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3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强化政府引导。全年财政投入的科技扶持资金力争1000万元以上。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创新型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10万元的资金扶持。推进金融创新。加强与证券机构合作,推动更多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继续实施“引金入区”工程,加大奖补力度,吸引金融机构集聚发展;积极参股省、市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大力引进创投机构;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及省投资集团等融资平台加强合作,多渠道筹措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资金;市场化整合国有平台公司,加快发行10亿元规模的企业债券,打开直接融资突破口。建好创新载体。把高新区作为对接国家战略的新高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创新发展的主平台,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优势,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生态新城板块、河南理工大学板块、大学科技园板块、企业总部板块、科技产业园板块五大产城融合发展板块,以科技为支撑,打造焦作科技新城和中央创新区,力争成为焦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步入省内一流国家高新区行列。
创新助力平台发展
示范区积极深化与河南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加快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的智力优势,依托国家高新区金字招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总部新城、腾云电商产业园、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高起点规划建设集创新创业载体、人才服务、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央科技城,打造“互联网+”时代焦作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整合全区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确保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力争新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团队100个以上。
为促进科技创新,示范区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扶持创新政策体系。继续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探索完善科技经费拨付机制,撬动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目前,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700万元,研发投入占全区GDP的2.59%,有效调动了企业自主创新、开放创新的积极性。创建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力争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长10%。谋划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在智能制造、3D打印、直驱电梯、吸波材料、柔性导电膜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先进陶瓷材料、铝基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创建省级科技小巨人、瞪羚企业,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
金融创新是今年示范区的突破重点。示范区开辟了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5家。目前,科瑞森、中轴集团启动中小板上市工作;6月底前,5家企业将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展示板挂牌,1家企业将在交易板挂牌;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正引入股权融资。通过“助保贷”平台,为3家企业发放贷款695万元;获得市创新券支持配额943万元;投入300万元入股市科技银行,累计完成2批次共计14家企业授信工作;21家企业进入今年我市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首批项目库。
创客平台是示范区的一大亮点。示范区为创新创业团队和创客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建成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河南理工大学众创空间、科技总部新城创客空间等10余个创新创业平台;借鉴深圳市南山区的做法,在辖区4所中小学校试点开展创新创客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项目拉动稳定增长
示范区紧盯全年目标任务,认真分析监测经济运行情况,加强调研及统计分析工作,及时研究破解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跑全市。强化项目支撑。强化“项目为王”理念,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加紧实施105个重点项目,确保每季度新开工3个工业项目、1个城中村改造或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在全市项目观摩中取得好成绩。加强省、市重点项目管理,确保完成年底投资计划和形象进度。对72个在建项目,强化跟踪服务,创优服务环境,推动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达效;对尚未开工的33个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全面开工。强化招商引资。发挥国家高新区优势,瞄准行业龙头,吸引战略投资,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集群招商、驻地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再签约一批大项目。利用“一赛一节”重要平台,节前抓洽谈、节中抓签约、节后抓落地,确保签约项目不少于8个、投资额不少于90亿元。强化企业服务。全面落实支持工业发展的9条意见,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搭建担保平台,落实好“助保贷”政策,努力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等问题。坚持每月走访一次重点企业,全面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逐个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分类服务、精准帮扶,现场解决企业问题。特别是针对当前较为困难的行业,提出意见建议和服务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示范区以“四城联创”为总抓手,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美丽示范区。服务中心工作。巩固提升公路绿色廊道建设成果,形成绿色生态走廊;服务好“两口一路”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市定任务;扎实推进大沙河生态治理、民主路、山阳路、中原路、普济路、东海大道等城建十大项目,为项目建设创造最优环境。补齐城建短板。加快实施城建三年提升计划,着力推进总投资53.5亿元的31个城建项目,统筹抓好主干道路、配套设施、绿化美化等工程。尽快启动“两河两湖”水系建设,打造“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城市水系;高标准实施街景提升规划,推进重要道路及节点绿化提升工程、两侧建筑立面改造工程,配置城市标识系统,整体提升城市街道综合景观水平。突破城中村改造。对近期计划开工的5个社区、6个村,加快项目立项、可研报告、规划、环评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改造方案,确保今年9月底前全部开工。加强环境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双管齐下、双向发力,巩固“污染围城”治理成果,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两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