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川剧变脸”视频在网上火热传开。不过,火的原因不是因为表演精彩,而是因为表演者接连失误,脸谱斜挂在脸上,不得不捂脸离场。变脸大师彭登怀的爱徒康勇先生认为,该表演者的失误从直观形式上泄露了“川剧变脸”特殊道具的组合程序,在演出服装、道具配饰、表演风格上,严格讲是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片的“腐蚀”。
倘若是在正规大剧院里,出现这种失误确实说不过去,但这段视频拍摄于河北保定某火锅店,表演者并不是专业川剧演员,而是该火锅店的员工。员工为火锅店招揽生意表演变脸,当然谈不上专业,失误了也就是一乐子,就当人家表演的不是川剧,而是喜剧。
康勇先生作为专业的表演艺术家,不能容忍如此低级的失误,但表演者只是一个火锅店的员工,也不纯粹靠变脸吃饭,我认为对此用不着上纲上线。
和所有传统戏剧一样,川剧也是起于微末之间。清乾隆、嘉庆年间,逢年过节之际,巴蜀乡镇庙堂上总会搭起戏台,川剧就这样在街头巷尾渐成气候。相比之下,变脸技艺的成型则要晚得多,差不多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如今,变脸其实没那么神秘,大致的套路是,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了贴脸上。脸谱上有线,表演者表演时在动作的掩护下,一张张把它扯下来。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无论是制作、粘贴脸谱还是手法动作,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个事件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到了今天,该如何看待变脸的保密与泄密问题。是不是哪怕仅仅是变脸失败了,也算泄密?这是否有利于变脸艺术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几年前有报道称,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变脸技艺,导致变脸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舆论惊呼“国家二级机密流传到了国外”。
彼时,创造了25秒变14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变脸大师彭登怀先生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大可不必紧张,市场是衡量变脸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没有人学、没人看变脸,它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即便有再多的外国人学会了变脸,依然不能改变“川剧变脸”是中华民族艺术遗产这一事实。
彭先生的豁达与胸怀,着实值得点赞。
在过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变脸秘不外传是有道理的;但在今天,要弘扬传统文化,就不要过于害怕泄密。这并不会影响变脸对观众的吸引力,因为“知道”和“精通”完全是两回事,了解其中技巧,反而更有助于人们对变脸艺术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