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将建公务员诚信档案
道路积尘超标严重 煤场整改落实缓慢
我市蔬菜价格连降三周
老年朋友请注意 公交IC卡年审新增一处网点
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配发执法车
焦作日报天天读
7月3日焦作市环境质量状况
风雨十二载 非遗之花艳怀川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雨十二载 非遗之花艳怀川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从2005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心成立,到当下深入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工作,我市非遗保护历程已有12年。12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建设性地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非遗之花香艳怀川。

  织就保护网络 推进“智慧非遗”

  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居全省前列

  2005年8月,市文化馆挂牌成立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有了“娘家”。

  2007年6月,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有了专业性的支撑和保障。

  2009年,我市对全市非遗资源进行地毯式摸排,共搜集非遗线索10万余条,发现新项目并进行立项调查3239项。随后,我市对本次普查形成了390万字的文化记录、113盒的音像资料、62G的电子资料,为今后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由此,我市非遗保护中心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2013年,国家和省相继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大踏步前进。

  2013年,我市配合省文化厅开展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性工程百部剧目拍摄工作。次年,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非遗保护中心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2017年,我市非遗保护中心又配合省文化厅开展了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作、河南省传统工艺抢救保护工程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非遗保护进程。

  2014年,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陈式太极拳”被列入我国建立非遗数据库的首批试点项目,我市也是我省唯一一个有试点项目的省辖市。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市非遗保护中心以此为契机,将分批对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立数据库,从而引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迈入“智慧非遗”时代。

  ……

  一年一个新台阶,12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0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7人。我市已设非遗传习所38家,非遗展示馆5家,非遗研究基地8家,社会传承基地10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1家。我市已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包括非遗传习所、研究基地、社会传承地等在内的全方位保护体系,武陟县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非遗保护中心。

  拓宽传承途径 探求保护方式

  我市非遗保护扎根群众艺术生活

  传承是非遗得以流传至今的唯一手段,做好传承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承主体”作用,鼓励各级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迈出国门,传播传承非遗及其文化。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多次组织“非遗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高校开展非遗展览、赠书、传统戏剧类会演以及传承人培训授课等活动,引起极大反响。

  种种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激发了我市群众了解非遗及其文化的热情,形成了一支传承非遗及其文化的生力军。河南理工大学把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项目单位作为大学生实习基地,让学子学习绞胎瓷的传统制作技艺,亲身感受非遗独特的文化魅力;焦作师专、焦作大学等高校,把怀梆艺术列入艺术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并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玉清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孙国成定期到校授课,为怀梆艺术进课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依托非遗传习所、社会传承基地做好传承工作。在我市,传习所、社会传承基地大多设在大中专院校、培训学校、培训基地,这些传承基地具有一定的人才、设施设备、经验优势,在为我市非遗项目培养人才的同时,还经常深入田野调查,收集口述资料,为我市非遗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理念。为此,我市持续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服务群众生活。目前,我市有11家市级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他们在生产性保护中坚持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核心技艺,“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真正步入了保护与传承良性发展的轨道。

  与此同时,市非遗保护中心仍在积极探索非遗项目的整体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截至目前,我市有31个村被命名为河南省传统村落;2011年,温县太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探索“怀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绞胎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的保护发展路,更好地推进和加快我市非遗活态整体性保护的进程。

  非遗保护在路上,12年的探索拓路,早已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未来之路埋下最优美的伏笔。

  本报记者 王玮萱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