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从来都是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干不了多少事,但要盯着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谈起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创业历程,董事长李世江这样告诉记者。
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根。不论是培育新动能,还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企业要“顶天立地”还得靠科技支撑。李世江认为,多氟多这么多年来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创新。他说,多氟多从氟化工到六氟磷酸锂,从电解液到锂电池,从锂电池到电池、电机、电控一体化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再到新能源汽车,多氟多的发展,最根本的要素在于创新。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多氟多产品,都是新产品,或者采用了新工艺。从新材料到新能源,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汽车,多氟多走过了一条从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为主线的道路。在我们国家7大新兴产业中,多氟多从事了3个,就是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李世江1950年出生,当过农民,当过兵,也当过工人。他仅初中毕业,但当年考电大时,成绩在温县名列前茅;他虽未上过大学,但考上了研究生,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他虽没有博士文凭,但给很多博士上过企业管理课。
从部队复员后,李世江进入温县化肥厂。不久,由于工作出色,他被厂里派往北京到原化工部工作。很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个文件——《全国氟化工发展策略》。这个文件在谈到中国氟化工的发展时明确指出,不能再走过去依靠地下资源的老路子,要想办法把磷肥当中的氟资源回收过来,走资源综合利用的道路。
与之巧合的是,当时焦作市正好有一家企业在搞氟化工,专门生产冰晶石。根据在原化工部的工作经历,李世江突发奇想,萌生了一个新想法——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把氟硅酸钠里的氟酸钠做成氟氯酸钠,把里面的硅拿出来做成白炭黑。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并获得了国家800万元的资金。据此,李世江创立了多氟多。
随着企业科研创新的进步,一个叫六氟磷酸锂的新产品由此进入李世江的视野。六氟磷酸锂是多氟多在10年前就开始开发的新产品。当时,李世江和一位在原化工部工作过的老专家一起到日本访问。访问期间,这位老专家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李总,别看你们企业搞了那么多的国家标准和专利,但未必有多大用处。你只要搞好了氟这个元素,那产品就不再是论吨卖了,而是可以论千克、论克卖,比如六氟磷酸锂。”
听到此话的李世江激动不已。变革的方向明晰了,创新的载体找到了。六氟磷酸锂当时被日本垄断,中国生产不了。从零起步的多氟多,开始走上了艰难的变革创新之路。
从2克到2千克,到2吨、20吨、200吨,再到2000吨……多氟多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瓶颈,首创了以工业无水氟化氢、工业碳酸锂制备晶体六氟磷酸锂的新原料路径,产品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接下来,多氟多用自己的六氟磷酸锂生产出了电解液,再用自己的电解液配套生产出锂电池,又通过锂电池的良好性能反过来推广六氟磷酸锂。多氟多连续攻克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隔膜等技术,建立了锂电池及其原材料的研究开发体系。
“今年上半年,我们将有一个‘大胖小子’——新能源乘用车诞生。”李世江高兴地说。
2015年8月,多氟多收购了河北红星汽车制造公司,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2015年12月,拿到了工信部两款新能源汽车公告,样车接连下线。2016年11月9日,30万套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既是国家“一带一路”项目,也是多氟多脱胎换骨再升级的重大工程。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18年来,多氟多人从已发现的118种化学元素中选择了氟、锂、硅3个元素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氟化盐产品被用于电解铝生产,节约了资源和能源;锂电池被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改变了日常生活;超高纯净电子级氢氟酸正在叩响芯片产业的大门;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逐渐驶入人们视野。”回顾多年来的创业经历,李世江感慨万千。
创新者胜,是多氟多应有的风采。过去,多氟多曾以“用氟造福人类、做铝工业伴侣”来定义多氟多的氟产业,用“探求氟在人类生活和工业应用中的无限可能”来实现多氟多的氟锂结合。今天,多氟多又用“氟通四海、锂行天下、硅达五洲、车载未来”来表达自己对明天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