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绘画书写人生
焦作人耍老虎的昨天、今天、明天
图片新闻
仿真山阳布币面世
《不如跳舞》“火”了
常香树:铣锭技艺传承前景堪忧
图片新闻
对联基础知识 公益讲座进学校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香树:铣锭技艺传承前景堪忧
本报记者 杨 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今年3月,常香树向记者展示手工铣制的纺花锭。
  杨 帆 摄
 
   

  6月28日,在沁阳市自治街北头的集市上,记者采访了正在铣架上精心制作擀杖的“铣锭人”常香树,见识了“铣锭”这一刀尖上的艺术。

  今年50岁的常香树是博爱县孝敬镇双庙村人。17岁那年,他跟随邻村的“老铣锭”许丙仁学手艺,一年后便开始了走街串户的匠人生活。那时候,他年轻不知道累,每天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骑着带有两个大筐的自行车,到焦作东边马村附近的村镇赶集铣锭,一直到夜里才能回到家中。

  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铣锭这门手艺,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就拿做擀杖来说,要精心选好材料,先用刀、斧、锯、镰等对其修整,然后固定在铣锭架上,拉动旋弓,旋转木棍,用锋利的铣刀一轮轮旋铣、旋边造型,一根圆直光滑的擀杖就做成了。做一根擀杖,前后需要十多道工序、几十分钟时间,一个匠人一天下来能做成十五六根擀杖。

  常香树说,铣锭是强体力活,需要有很好的手力和臂力,还要有耐心。截至目前,他已从事这项工作30年了,收入仅能顾得住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花锭、擀杖等需求越来越少,铣锭这个行当的收入也越来越少。于是,常香树又学会了做板凳、钉镰刀、绑笤帚等手艺。

  2000年春天,有人拿来一截木料,让常香树加工成小葫芦和小棒槌等小挂件,他按客户要求精心干完了这批活儿。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人让加工这类小挂件,常香树的铣锭手艺也越发精湛了。

  2014年国庆节,常香树和妻子带着铣锭工具前往北京锣鼓巷,希望能在集市上找到挣钱的门路。由于那里不允许店外经营,他们无奈返回。2015年春节期间,他又到北京赶新春庙会,但收获甚微。随后,他到开封清明上河园寻求出路,也是无功而返。

  2016年6月,铣锭技艺被博爱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香树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秀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常香树夫妇一个月要赶十七八天的集市,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收入不多,但常香树很满足。他对铣锭这个行当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一直为铣锭技艺的未来担忧。

  “铣锭是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现在的年轻人嫌铣锭手艺活累、挣钱少,不愿意学也不愿意干。目前,会铣锭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焦作辖区的几个县,会这门手艺的仅有四五个人,我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等我们这一代人干不动了,或者离世了,那铣锭这个技艺也就消失了!”常香树不无忧虑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