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今年7月2日,中共焦作市委机关报《焦作日报》走过了60年发展历程,位于报纸左上方的报头——“焦作日报”4个朱红大字,深深印在了读者心中。但您可能不知道,从1957年至2017年,《焦作日报》报头曾8次“变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焦作日报》报头的那些事儿。
《焦作日报》由原来的《焦作工人》报改刊而来。翻阅历史资料,1957年7月2日出版的《焦作日报》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是《焦作日报》创刊号。创刊号采用红色报头,一抹艳红从单一的黑色中跳跃出来,显得十分醒目。这个报头是由当时焦作市著名书法家、市人民文化艺术馆美术组成员王雁秋题写,报头下方还有“每份3分每月3角9分”“订阅处各地邮局”等字样,给人带来厚重的年代感。
岁月无痕,沧桑有迹。通过翻阅历史资料,记者发现,1958年4月1日至5日,《焦作日报》启用了一个新报头,这一新报头仅使用5天,从4月6日开始,报头再次“变脸”。这两个报头由谁题写?前面一个报头为什么只使用了短短5天?很遗憾,记者虽多方打听,依然没有找到答案,欢迎知道内情的读者朋友提供宝贵线索,与记者一起追溯这段历史。
1959年5月31日,时任焦作市委第一书记张重为《焦作日报》题写新报头,《焦作日报》报头第四次“变脸”。
1961年,因国家经济困难,《焦作日报》停刊。
历史的脚步行进到1983年,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焦作迫切需要一份党报,需要一个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记录历史的文化宣传平台。经上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当年5月1日,一份带着浓郁墨香的《焦作日报》再度出现在焦作人民面前。
这次复刊,题写报头的是时任焦作市委副书记南嘉禾。南嘉禾1925年出生于沁阳长沟村,曾在药铺当过学徒,后与乡亲们一起抵抗日寇侵略,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一生刚正不阿,脾气耿直,为焦作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
2007年6月7日出版的《焦作日报》刊登了南嘉禾写的一篇文章——《我给〈焦作日报〉写报头》,这篇回忆文章除介绍《焦作日报》复刊的背景外,还有这样一句话:“应当时《焦作日报》副总编辑秦绪常题写报头的请求,我题写了‘焦作日报’4个字。”南嘉禾题写的报头一直使用到1987年年底。
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开始启用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题写的报头。
在中国新闻界,穆青属泰斗级人物,他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佳作家喻户晓、影响深远。令焦作日报人无比自豪的是,这位大家与《焦作日报》情谊深厚,先后两次亲笔题写《焦作日报》报头,还担任《焦作日报》顾问,对报社工作多有指导。
穆青亲自为《焦作日报》题写报头,要归功于焦作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孙达文。孙达文回焦作工作之前为新华社驻新疆分社记者,回焦作工作后,他通过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编委会主任李峰求得了穆青的题字——“焦作日报”,其中“报”字为繁体。
1995年10月11日至18日,受焦作日报社邀请,已离休的穆老在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的陪同下来焦作采风。时任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国庆在月季宾馆客房里向穆青、冯健汇报焦作日报社发展情况,二老听后十分高兴。穆青勉励焦作日报社要始终把提升报纸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还要注重培养名记者、名编辑。
聊天间隙,柴国庆提出全国都在推广简体字,问穆青能否再为《焦作日报》题写简体字报头。穆老欣然应允,立即在报社人员精心准备的宣纸上认认真真写下“焦作日报”4个字。柴国庆非常兴奋,可穆老并不满意,又连着写了几遍,让柴国庆挑选使用。
穆青第二次为《焦作日报》题写的报头于1997年1月1日正式启用。报社的老领导和资深编辑、记者说,那个年代,每次参加国内新闻业务研讨会,谈起穆青对《焦作日报》的厚爱,外地同行都羡慕不已。
在报界,曾有“报纸有一个好报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的说法,可见报头的重要性。《焦作日报》屡次启用新报头,也是为了迎合时代潮流和读者需求。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抢占了报纸的读者市场,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逼迫报纸在版面风格上作出改变,换报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焦作日报》现在使用的报头大气灵动、潇洒流畅、浑然天成,是传统风格与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这一从2008年1月1日启用至今的报头,是经本报党委书记、社长(时任副总编辑)王爱军联系,请《大河报》原总编辑、书法家王继兴从郭沫若的墨宝中集字并加工修饰而成的。王继兴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书法,七八岁即在父亲的指导下临帖习字,其许多书法作品被收入《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书法全集》等书籍。
王继兴告诉记者,《大河报》报头就是他从郭沫若书法作品中集字而来,之所以选用郭沫若的作品,一是郭沫若的书法作品既好看又通俗,二是可避免选用当代书法家和政界人物书法作品的烦琐和忌讳。为《焦作日报》制作报头,王继兴可谓煞费苦心,“作”“日”“报”3个字好找,而遍寻资料,就是找不到“焦”字。后来,王继兴从“蕉”字中拆出“焦”字,与其他3个字反复拼接、粘贴、翻拍,才有了如今《焦作日报》的报头。
新报头一亮相便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尤其是“焦作”二字深受读者喜爱,后来在城市对内对外宣传工作中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