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文件夹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报纸,轻轻将它铺展在桌上,像放一件珍贵的传世之宝,生怕弄坏了它。这是一张《焦作日报》,纸张早已发黄,日期是1994年5月26日,星期四,第三版,这一版是山阳城副刊,编辑是呼润廷。该版头条刊登了一篇小小说《灭鼠》,作者是我。
凝视着这张报纸,记忆的文档在眼前一页页打开,往事一件件、一桩桩呈现出来,清晰如昨。
一天,我兜里揣着几页稿纸,稿纸上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写的小小说《灭鼠》。我骑着自行车从中站出发,一路风尘地来到焦作日报社。向门卫打听后上了楼,走到副刊部门前,正欲举手敲门,却又急忙收回,心中忐忑不安。编辑老师长啥样?是儒雅皓发的老者,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是和蔼可亲,还是冷酷严峻?我这篇文章会入老师的“法眼”吗?会不会当场“枪毙”?我从走廊这头走到那头,又从走廊那头走到这头。几次从副刊部门前经过,都只是抬头望望,却不敢敲门。见有人从身旁走过,便抬起手腕假装看手表。就这样来来回回从副刊部门前走过几趟,终于横下心来,既来之则敲之。于是举起手臂在门上轻轻敲了三下,里面马上传来声音:“请进。”推门进去,门前正好站着一个男人,把手中的稿纸往男人手里一塞,扭头就跑了,前后也就是几秒钟。
大约半个月后,朋友拿着一张报纸找到了我,望着报纸上印成铅字的文章,心情激动得无以言表,用什么词语都无法描述当时的心情。于是便拉着朋友去了一家酒馆,一切都在酒里,干杯!为第一次发表文章干杯!为自己迈上写作之路的第一级台阶干杯!而这第一级台阶就是《焦作日报》给我提供的,没有《焦作日报》就没有我的写作之路。我一直不敢说自己是搞文学的,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业余作者。文学太博大精深了,正如波涛翻滚的大海,里面珍藏了无数奇珍异宝,我这旱鸭子着实不敢下海探宝,只是在潮水退去后,悄悄在沙滩上捡几粒贝壳把玩一下,自娱自乐而已。
由于在《焦作日报》上刊登的第一篇文章是小小说,这就影响也决定了我写作之路的追求目标是小小说。之后,无论编辑老师换成何人,我都有小小说发表。这得感谢曾担任过山阳城副刊编辑的呼润廷老师、刘金忠老师、张雪琴老师、马朝霞老师、王盈燕老师。迄今为止我已在《百花园》《小小说月刊》《小小说大世界》《天池》《微型小说月报》《喜剧世界》《故事世界》《爱你》《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文苑》《精短小说》《杂文选刊》《华文小小说》等刊物发表小小说200多篇,并有多篇获奖或被转载。有多篇入选《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中学生创新阅读》《职场麻辣烫》《商场麻辣烫》《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小小说美文馆》等专集。
我还荣幸地加入了焦作市作家协会,后来又成了市作协理事。更令我兴奋的是,在2004年,当时的作协主席、《焦作文学》主编张万青老师让我帮忙编《焦作文学》。我从一个业余作者,摇身一变竟然成了编辑,自己的名字也印在了《焦作文学》几位编辑名单中。而这几位编辑都是当时在焦作文学界响当当的巨擘大咖。其中就有马朝霞老师,之后我们成了朋友。
后来,因种种原因,我的写作之路时断时续,在《焦作日报》上也很少发表文章了。但我一直没有忘记《焦作日报》,对《焦作日报》仍是一往情深。
几年后,《焦作晚报》开辟了“人文山阳”版。该版主要介绍山阳大地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淳朴丰富的民风民俗、神秘美丽的民间传说、世代相传的地方掌故、传承延续的民间艺术……而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焦作人,对故土有着很深的感情,平时就喜欢收集整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于是,我就成了“人文山阳”版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许是做出了一些成绩的缘故,我有幸参与编撰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河朔名邦——焦作》,参与编撰了由中站区委宣传部主办的《魅力中站文化丛书》《美丽中站民间故事》,编著了《怀姜》一书;目前正在参与编撰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焦作文化大典丛书》,由中站区文体局主办的《中站区文物志》。
我不是在卖弄自己,只是想告诉大家,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离不开《焦作日报》,正是《焦作日报》让我迈上了写作之路的第一级台阶,我才能沿着这级台阶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坚信,只有不断攀登,终能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