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摆上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以推进。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按照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要求,本报选派记者蹲点我市多个贫困村,深入采访贫困村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脱贫工作系列安排部署的扎实举措和生动实践;深入采访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和鲜活故事;深入采访广大农村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今日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5年 脱贫攻坚蹲点日记》栏目,敬请关注。
高温酷暑,疾风骤雨。在天气变化无常的仲夏时节,本报“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组进驻武陟县大封镇前孔村。
炎炎烈日炙烤下的几座破旧的民房,让生活在里面的人们感到烦躁压抑;疾风骤雨过后积满雨水的大小街道,让蹚水而过的行人用这样的方式感受这个贫困村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
“这个空调装上还不到一个星期。”在前孔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金旺指着墙上尚未完全撕掉塑料薄膜的空调寒暄道:“村里条件实在太差,请多多理解。”
通过翟金旺的介绍,记者了解了前孔村的基本情况。这个村子有538户、2580口人,其中贫困户106户、392人。2016年,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贫困户自身不懈努力下,有82户、342人成功脱贫。目前该村还有19户、50人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排除了5户五保集中供养户)。
了解完基本情况,记者又在翟金旺的带领下走访了几户贫困户。今年64岁的翟七明,一家6口人,原本家境不错。2013年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因病返贫,2014年被重新认定为贫困户。走进翟七明家,却见原本自建的平房刚刚续建了二层,外墙粘贴的白色瓷片闪闪发光。或许看出了记者心中的疑惑,翟金旺不紧不慢地介绍:“俺村有种植黄木耳的传统,翟七明就是依靠黄木耳种植,2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了解完翟七明的具体情况,当被问及目前所剩的19户贫困户如何脱贫时,翟金旺信心满怀:“脱贫攻坚,俺村是村有产业户有门路。”
在翟金旺带领下,记者又来到了该村新成立的武陟县永和种植合作社,见到了贫困户翟专明的儿子翟国松。今年已经30出头的翟国松,母亲早逝,自小和父亲相依为命,因性格内向且家境贫寒,至今尚未成家。武陟县永和合作社成立后,他来这里打工,问及收入,憨厚的翟国松面带喜悦:“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呢!”
武陟县永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和平接过话茬介绍了该合作社的扶贫模式。该合作社在大封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产业扶贫基地,创新建立了“送股权,送岗位,保分红,保薪酬”的扶贫模式,不仅让贫困户参股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前孔村学校的楼顶,50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已经投入运行,其所得收入将全部用于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
在了解该村光伏发电项目时,记者对该村的学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敢说全市,在武陟县村一级的学校里,俺村的学校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让翟金旺自豪的,不仅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多年来从这个贫困村里飞出的一只只金凤凰。据不完全统计,近十余年该村被北大、南开、复旦、武大、浙大等知名大学录取的学生达十余人之多,特别是清华大学,该村先后有三人被录取。
有着尊师重教传承的前孔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