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精神的贵人
焦作市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公告
关于牧野路与解放路十字路口封闭施工 公 告
招标公告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河南省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公示
法院变卖公告
太行深处有个两谷坨
通 告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神的贵人

作者:□郑海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图片)
 
   

  窗外的雨不紧不慢地下着,绵绵不断。声声雨滴,清脆入耳,像是落在人的心里头了。我在这样生动的雨声里,打开《焦作日报》发表过的我所有文字的存档,眼睛如一扇被雨水敲打的窗扇,有关我的文字和《焦作日报》结缘的往事,如泉如水涌动而出。

  追溯到八九年前,是我最初发表在《焦作日报》上的一篇怀念性文字《为婆婆剪指甲》。虽然发表这篇散文之前,我已在其他报刊发表了一些,但在家乡报纸的刊发还是第一次,对我而言,有着特殊意义。我很珍视这次的发表机会,像中了大奖似的,小心翼翼地展开报纸,看着当时发表用的笔名,不禁将唇贴上去亲了一亲。片刻冲动过后,我怀揣着喜悦和激动,开始细读自己写的文章。我心潮澎湃,连读几遍,每一次,眼睛都如被雨水敲打的木格子窗扇,湿润涟涟。读了好久,才将报纸收藏起来,压抑起内心的欢喜。我是这样性格的人,不爱说话,以字代口,遇上高兴的事,不喜张扬,只用一颗心悄悄品尝。当时的感激和愉悦,有点紧张的心情,嘴巴里如同含了糖果一样甜,感觉文字也不能叙尽。当即下决心,唯有加倍努力,写出更好的文字,才对得起编辑老师的信任。后来,大概一两年的时间吧,投给《焦作日报》一些写好的文章,没有收到过回复,也没有再看到我的文字刊登在山阳城副刊。我感到绝望极了,受到打击,没有办法,只有从自己的文字上找原因。于是我写得更勤,改得更仔细了,又过去一段时间,终于又开始在报纸上读到自己的作品了。

  没有失去,便是复得。我更加珍惜和《焦作日报》之间的缘分了。我知道,缘分是建立在双方互相欣赏、感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不是《焦作日报》的编辑老师对我文字的青睐,如果没有我持之以恒的写作、修改和投稿,可能这辈子我和她只会有那一次交眸,从而在彼此转身的视线中失散。后来的日子,我在想,与其说是我在写作的路上和《焦作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如说是《焦作日报》背后付出大量辛劳工作的编辑老师,给予我灵魂和精神的指引。他们被我认定为精神的贵人、心灵的富翁。给我鼓励最多的是山阳城副刊编辑马万里老师,她是我最尊重和喜爱的诗人,也是一名非常负责、认真的编辑。为了编好《焦作日报》山阳城副刊和《焦作晚报》闲情·连载,她全身心地投入,甚至没有自己写诗的时间。我在觉得可惜的同时,对她更起了深深的敬意。由她编辑发在家乡报纸上的文章,我专门存在一个文档里,以便时时怀念和感激。记忆最深刻的是,她在《焦作日报》用了几乎一个整版发表我的散文《瓷碗》。当时写这篇文章太长,我并未投稿,好像是放在一个论坛里,她读到,甚是喜欢,给我打来电话,表达了想发表它的想法。她让我删减,以便尽早在《焦作日报》山阳城副刊刊发。马老师对待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对作者要求严格,力求经她的手编发的文字尽善尽美。我每发表一篇文章,几乎都会对照原文读一遍,几乎每次我投稿过去的,她都会做一些修改工作,对字词或标点做一些更正,让文字更顺畅,读着更优美、更舒服。她多次建议我删除文章中没用的枝节,使文字做到简练。尤其《瓷碗》这样的长散文,她打来电话,和我讨论不下三次,提出修改意见。《瓷碗》字数多,叙述冗长烦琐,副刊版面容量就那么大,我认同她的建议,就像修剪树木,剪掉多余的枝杈,一则文章精短了,表达更有力,再就是为版面容量考虑。我开始为《瓷碗》瘦身。几番修改,多次删除,等到发表出来,还是占了很大的版面。《瓷碗》发出后,在市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焦作的一些写作者和读报人,由此知道了我的名字。在我的网络空间,有朋友留言说想不到我就是《瓷碗》的作者,说这篇文字写得接地气,生动,真实,有感情。不久前,还有一位老家的兄长问我要微信公众号,提及是此文在他内心产生了力量和冲击,给他很深的记忆。

  要如何感谢《焦作日报》及编辑老师对我的知遇恩德呢!如何感谢她们多年如一日地默默付出!记得有一次我去取长年未取的稿费,马老师将我带到主编室对主编说我的情况,主编非常随和,真诚热情,没有一点架子,带给我快乐和自信,使我心生感动。

  其余的接触都很少了,但我懂得所有背后工作的艰难和繁杂。《焦作日报》和编辑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精神的贵人,文字方面的良师。我想人这一生,在生命和精神的世界,所遇贵人寥寥,但必定会有贵人出现。那曾在雨中送伞给我,温暖很及时;曾引领我到一个全新的阳光地,遮掩我浑身的黑;曾手捧月光,洗我悲伤;曾不经意地一个相扶,让我跌落在地不至于太疼;曾穿过我的发丝悄看一个似曾相识的鼓励眼神;曾遗落在身后的夕阳被你捡拾的手指保存。那些曾经的,寥寥的,有意的,无意的,构成了我生命中的好。我从不曾忘,不敢忘,所有给我、引我,在身边或在他乡帮我——我生命与精神的贵人,我都在内心安放。我的生命也因曾有贵人来过,有恩情和温暖变得丰富有色。爱的忍耐与恩慈都在这样的不敢忘里了。

  《焦作日报》对我的精神世界和写作生涯,构成生命所有相遇、不敢忘的好。我感恩和她相遇、相知,感激在她多年的鼓励中羽翼渐丰。我眼中的人世一切,杂杂琐琐,有了感恩,在这样的夏日炎热里,不至于太失色。我心里的贵人,就是来劈开心底的冰冷,也许是一束阳光。

  《焦作日报》便可称之为我文字的生命,或精神领域的贵人。她引领我把身体留在黑色的夜晚不觉疲惫;指向分明,路一定要沿着文字的悬壁攀岩。我在她所属的一方领地,发表了那么多篇文章,这对我的内心,无疑是最好的鼓励;对我的文字,也是最好的认可。我在这种认可和鼓励下,静心梳理和写出的每一个字,认真修改的每一篇投稿的文章,文笔历练得自然越来越好。很多次,我都在内心感谢《焦作日报》对我一个无名写作者的鼓励和扶持,始终保持一颗初心,一写出好的散文和诗歌,第一时间投给《焦作日报》。和《焦作日报》的情缘越来越深,仿佛同呼吸的一脉整体。我始终感激《焦作日报》和编辑老师对我的这分厚爱,只愿文思不枯竭,愿写作终生不会停止。

  最近几年,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时间变得更加挤扛不动,繁杂琐碎事,几乎占满了我的时空。对文字,在心里惦念,如念一位不常见面的知心好友,迫切想与她交谈。写出的好作品不多,但从未停止对家乡报纸的阅读。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坚持读《焦作日报》山阳城副刊和《焦作晚报》闲情·连载上的文字。在我心中,已把《焦作日报》当作真挚的师友,苦闷时,向她倾诉;悲伤时,对她流泪。她给了我那么多的开心和回忆,在我文字的存档里,至少有上百篇散文和诗歌都在《焦作日报》和《焦作晚报》发表过。我知道,自己的书写不够完美和成熟,是《焦作日报》给我了知遇之恩,培养之情;是编辑,让我在磕磕绊绊的写作之路上,不至于摔倒;她让我感到生命的美丽和人生的真谛。全国的报纸、杂志那么多,我始终觉得是《焦作日报》给予我最充分的养料,是编辑老师鼓励我,才会越过许多坎坷,一路携着文字的手,平静走过来。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