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气温持续攀升,气象部门多次发布高温预警信息。7月18日,记者从2017年全省人民防空工程避暑纳凉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河南省153个人防工程纳凉点已陆续分批向市民免费开放,其中郑州开放21处,南阳开放17处,开封、洛阳、三门峡均开放12处。纳凉时间为7月至9月,具体时间由各地结合实际和天气情况确定。 (据《大河报》)
读罢这条新闻,让人顿感“凉爽”。据报道,自2010年以来,河南省人防办每年都下发文件专门部署避暑纳凉工作,明确纳凉工作要与人防工程的维护、人防宣传的“五进”、社区人防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安然度过酷暑,引发市民好评如潮。
夏日炎炎,纳凉成了市民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往去商场、书店,现在更多人愿意去地铁站。按说这应当被许可,但也容易影响安全运营,滋生文明陋习。纳凉是城市居民的一种公共生活,应纳入制度性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变市民自寻出路为政府主动供给。河南省人防办利用公共资源,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纳凉环境,无疑是制度性关怀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
当下,全国各地频频拉响高温预警。将“人防工程”变为“纳凉工程”,不仅对河南意义重大,就其他地方而言也有借鉴意义。首先,政府所属的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向市民开放。如人防工程,各大城市都有。虽然其主要功能是为战时服务,但也是平时抵御灾害的“避难所”。某种意义上,持续高温就是一种自然灾害。所以,政府应将其作为“纳凉工程”,而且通过全面开放,还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宣传防空知识,提高市民应急防范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鼓励居委会、文体场馆以及商场、地铁、银行等公共场所,有条件地提供免费纳凉服务,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辟出一定的纳凉区,为市民提供纳凉便利。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完善设施,配套应急机制,确保“蹭凉族”舒适和安全。譬如今年河南省的153个人防工程纳凉点,将实现“六通六有一保障”,即通水、通电、通排污、通手机信号、通有线电视、通无线网络;有茶水、有桌椅、有书报、有纳凉须知、有防暑药品、有公益活动;专人专职保障,而且还完善了应急预案,开展了疏散演练,以期提高纳凉点的安全防护能力,这无疑赢得了民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将“纳凉工程”纳入制度性关怀,反映了政治文明和社会公平,公共纳凉服务应当尽力满足民众需求。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