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邓州一带,有一个方言,叫拍话。方言,与官话不一样。普通话,无论天南地北,城市乡村,都是一个腔调,这就是标准话。而这个地方的人们,不管大人小孩,尤其是大人,管两个人以上的说话,称之为拍话。拍话,说白了,就是在一起说话。为什么叫拍话?而不叫说话呢?讲话,一般是台上人讲的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最近,想想家乡的这个方言,感到十分有意思。
拍话的这个“拍”字,是动词。人们用话去拍对方,使对方听起来舒服。使得说话的氛围顺畅、和谐,以利于交流。尤其在农村,平民百姓苦楚多于甜蜜,悲辛大于幸福。人们都希望明天的生活更美好。生活苦,话得会拍。会拍话,可以冲淡生活的苦。这个拍话,有三层意思蕴含在里面,一层意思是说,实际生活不尽如人意,那么,你就要在话上说得中听些。“拍”出甜意来,“拍”出幸福感。这就有点浪漫色彩,用浪漫主义掩盖悲苦的现实主义。第二层意思是说,在诸多不顺中找出顺意来,也就是生活的闪光点。“拍”的过程中,去美化闪光点,扩大闪光点,以至于点燃生活的希望。激发信心,鼓起干劲,奔向美好的未来。第三层意思是说,农村的生活环境朴拙,人们遵循的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有啥说啥,直话直说,实话实说,少一种伪饰的成分。一有不实,人们就会说你是“大炮”,飙(骗的意思)人哩。这样,农村就性直人多,倔强人多,质朴人多,质大于文的人多,所以,野的成分就多。古人讲,文质彬彬,是为君子。有人,到一起说不了三句话,就抬杠。一个槽上拴不了俩叫驴。所以,家乡的人们才强调话“拍”的分量,在意拍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乡下人的性格,普遍耿直,以倔强、强悍为荣。狭路相逢勇者胜。譬如,打架,按理说,不是好事。可旁观的人就起哄说,打呀,谁打过谁,谁是老大。在缺少公平正义的环境里,没人主持公道的环境里,人们往往相信的是力量,甚至是蛮横。而性格柔弱的人,称其为“瓤茬”,易为人欺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人们讲修养,讲善。这是可取的,值得提倡。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所谓的刚强人,是其乡下人的审美意向。所以,就此方向说,“拍”也有安抚之意。不致使人无端性起,以至于使说话的场面“崩溃”。家乡有一种人,叫“顺毛捋”,说话不能戗茬,要抿摸住(只能安抚,不能刺激)。这就需要一种能耐,一种说话的艺术。即便是同事之间,拍一拍,也比见了面就骂的效果好。不信,你试试。但适当地拍,适度地表扬,也能起到鼓励人的作用。也有人说,这叫话语贿赂。在生活中,好发脾气的人,自己认为是气节,别人却认为脾气暴躁。总体说,还是心平气和的人好些,受欢迎些。所以人们在脾气的好与不好之间,发明了一种叫作“幽默感”的东西。
拍话,如果拍话的人能把握好分寸的话,拍到恰到好处,它是肯定人的价值的取向,是弘扬正能量。父亲不止一次说过,人,都爱听好听话。这就道出了拍话的实质。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总之,拍话,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