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实行“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县人民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四级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医联体四级联动,组成医疗服务团队,走进乡村广泛开展健康巡诊巡讲活动,提供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这样的联合签约服务,意味着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乡村群众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联通市、县专家,享受到医疗卫生服务。截至目前,在大封镇,“健康进万家”活动已经开展39场,健康体检筛查8530人次,为群众节省102.3万元。
把小病留在基层,签约服务是抓手,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是关键。为让群众在基层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去年9月,大封镇卫生院成为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网络医院”中全市首家乡镇卫生院协作单位,群众可以通过镇卫生院的互联网平台与市级健康服务团队面对面交流,医疗专家根据群众的健康需求提出诊疗意见,真正实现了医疗资源下沉、信息共享。
今年5月16日,28岁的患者培培突发头晕、头痛、恶心症状,被紧急送到大封镇卫生院就诊,初诊存在疑问,接诊医生使用“网络医院”平台联系了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培培的病情得到及时控制,现在已经康复出院。截至今年6月底,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为大封辖区疑难患者提供了302人次的网络诊疗服务,为患者节省了费用,为救治争取了时间。
大封镇卫生院与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的医联体合作只是我市建设和发展医疗联合体的一个缩影。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价格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2014年我市开始探索医联体建设之路。推进中,我市坚持市直医院先行,重点推动区域医联体(医疗集团)建设。当年6月、7月,市人民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先后成立。牵头医院发挥在管理、技术、人才、学科建设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对口帮扶,帮扶下级医院加强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派出专家团队定期到下级医院坐诊、查房、做手术、举办学术讲座,及时为下级医院提供疑难病例会诊、危重病人转诊等服务,逐步建立病人双向转诊渠道。
截至目前,市人民医院医联体有成员单位46家,包括二级医院4家,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家,3年来下派医务人员3000人次,开展义诊活动40余场次,手术指导180余例次,举办学术讲座80余次。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目前成员单位发展到54家,包括二级医院9家,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家,有效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在市直医院先行的基础上,我市专科医院跟进,组建专科医疗联盟。2015年,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结核病防治联合体,实现结核病防治一体化管理;市第五人民医院与山阳医院成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2016年,我市成立了由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的妇幼卫生保健专科联盟,依托妇女保健网络、儿童保健网络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加强与县级妇幼保健院的业务合作。同年,我市成立了由市第四人民医院牵头、县级精神病医院参与的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市第五人民医院与铭鑫中医院组建了紧密型医联体等。
与此同时,县级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我市在开展城区医联体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各县(市)开展医联体试点工作。沁阳市组建了以沁阳市人民医院牵头、8家乡镇卫生院参加的医疗共同体,依托胸痛中心在成员单位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活动;博爱县组建了博爱县人民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共同体,重点推进消毒供应资源共享;孟州市组建以孟州市中医院为牵头单位、各乡镇卫生院参加的医疗共同体,大力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依托阿里医疗平台为乡镇卫生院、部分村卫生室提供智慧医疗服务。
统筹医疗资源,离不开远程医学协作网。为更好地实现医疗资源联通共享,2016年,我市卫生计生部门制订了《焦作市远程医学网络体系建设方案》,依托焦作市人民医院远程医学分中心项目,规划纵向覆盖市、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横向包含各专业和各优势医院的焦作市远程医学网络体系。同时,在县级医院建设远程医学中心站,在乡镇卫生院建设远程医学工作站,逐步实现全市各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系统的互联互通。截至6月底,仅市人民医院就远程会诊1533例,其中与上级医院完成会诊354例,与下级医院完成会诊1179例,并在每周开展远程教学等活动。同时,河南省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提升了我市市级医院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
医联体建设离不开政策保障。3年来,我市多部门联动调整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医联体建设。市卫生计生委实行医生在医联体内执业备案管理制度,简化多点执业程序,鼓励医务人员纵向流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医师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促进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就诊,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促进病人合理流动。市人社部门出台支持医联体发展的医保政策,积极落实医联体内“一减一免一提升一纳入”,提出将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总额预付资金,在年度增长率上增加20%。
截至目前,我市3家三级医院分别牵头组建了区域医联体(医疗集团),6县(市)分别组建了9个医疗共同体,市级专科医院组建了3个专科联盟,辖区医疗联合体达到15个,包括一级以上规模医疗机构129个,打造了统一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通过医疗资源共享,全市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正在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更加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