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9岁的老人刘玉秀安详地闭上眼睛时,王玉梅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再有几个月就100岁了,院里准备到时好好给您过大寿呢,您怎么就不能熬过这几个月呢?”老人的溘然长逝,使王玉梅痛不欲生。
老人既不是王玉梅的亲生母亲,也不是她的亲戚,只是市福利院的一位常住院民。王玉梅是市福利院院长,今年55岁。从2010年11月到市福利院担任院长,至今快7年了。几年来,王玉梅和院里的每一位院民都结下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老人见了我都拉着我的手喊‘闺女’,孩子们见了我有的喊‘阿姨’,有的叫‘妈妈’,那个亲切劲儿,让我很是感动。我也把老人和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我们这个院就是一个大家庭!”王玉梅的眼里流露出自豪和骄傲。
王玉梅刚来到市福利院时,这里条件简陋,看着这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14岁以上的孤残青少年,王玉梅的心像被刺了一样。她暗下决心: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和青少年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来到这里,等于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我,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爱挑起这副担子,让他们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情。
王玉梅顾不上休息,立即在院里院外走了几圈,查看生活设施,了解住宿环境。
王玉梅几经努力,首先更换了22台空调,保障老人孩子冬季取暖、夏天乘凉。随后,该院又购买了价值4.2万元的净水设备和消毒车,改善了生活用水质量;抽调院里几个手艺较好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厨房,确保每天用餐不重样。作为女同志,细心的她发现一些孩子和老人的衣服有时不小心弄脏或挂破了,不好清洗缝补。于是,她又想办法买来缝纫机、熨烫机、裁衣案等设备,一年四季为老人和孩子清洗缝补衣物。看到厨师不会炸油条,她就自己学习,在家反复练习熟练后,就手把手教厨师炸油条。
王玉梅对老人和孩子情有独钟,她经常一大早就赶到福利院,很晚才回家,不仅仅是因为一分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因为那种浓浓的亲情。用她的话说,就是下班回到家里,也不安心。在她的心里有两个家,一个是自己的小家,另一个就是福利院这个大家,因为这个大家,让她多了一分牵挂,经常晚上做梦都能梦见院里的孩子和老人。
每年春节来临,她都要带领工作人员给老人和孩子购买布料,缝制新衣服;大年三十,她都要坚守在福利院,和老人孩子们一起团聚,给孩子们压岁钱,对一些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她还自掏腰包,多给一点儿。
“我们就是一家子,哪个老人和孩子我都舍不得放下,哪怕离开一会儿,我的心里都好像少了点儿什么。”采访中,王玉梅反复这样说。
院里有一个叫郭宝的孤儿,因没有人管教只好流浪。去年被送到市福利院后,王玉梅经常找他谈心,教他做人的道理。去年夏天的一天,王玉梅按照惯例查房时,郭宝捂着肚子,疼痛难忍地说:“阿姨,我肚子疼,咳嗽,感到胸闷。”“孩子,别怕,有阿姨在,没事的。”王玉梅一边安慰郭宝,一边立即打电话联系医院。经检查,郭宝患的是肺病,王玉梅当即又把郭宝转到了市三院。
“这孩子本身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心灵已受创伤,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王玉梅安顿好郭宝后,回家买来一只鸡,炖成鸡汤,送到了医院,叮嘱郭宝尽量吃完,多补充点营养,并嘱咐医生多关照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郭宝痊愈了。再见到王玉梅时,郭宝热泪满面地叫了一声“妈妈”。
今年7月11日17时左右,院里一位姓申的80多岁的老人突然出汗不止,王玉梅得知后,立即吩咐工作人员把老人送到了市人民医院。老人住院后,由于护工少,老人又吃不惯医院的饭,王玉梅就对院里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不用跑了,我家离医院近,我来照顾老人吃饭就行了。”就这样,王玉梅每天5时许起来熬小米粥,蒸好热气腾腾的馍,再做一个鸡蛋炒菜,送到老人的病床前。
每次看到王玉梅送来可口的饭菜,老人高兴地拉着王玉梅的手,老泪纵横地说:“俺闺女又来看我了!”
照顾好老的,还要关心好小的,王玉梅从没有丝毫怨言。她不仅当好老人的“闺女”,还努力当好孩子的“妈妈”。院里有些肢体残疾、智力正常的孩子,王玉梅就想方设法让他们学习理发、修理电器等技术,帮助他们走上正常人的人生轨道。院里的小胖、福佳佳两个孩子,如今已经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拥有了谋生之道。福佳佳还在企业上了班,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老人和孩子们在王玉梅的照顾下,享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亲情。然而,今年55岁的王玉梅再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现在,她仍然每天陪伴在老人和孩子们的身边,仍然奔波在工作第一线。
“我就是退休了,也要经常回来看看老人和孩子!”王玉梅深情地说。
上图 王玉梅(左)在和老人交流用毛线编织挎包。
本报记者 李新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