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20多年来,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杨静对医学的探索坚定而执着,对寻医问药的患者细致而耐心,她总是说:“做医生,道德最重要,一颗真心实意为患者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20多年来,杨静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医生这个岗位上,默默地付出。
20多年来,杨静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漆黑的深夜被通知立刻到科室抢救危重患者,记不清有多少名患者被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记不清多少次废寝忘食地在ICU(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一个又一个患者,记不清有多少面锦旗、多少封感谢信被送到科室……这些她都不记得了。在她心中,这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她只记得患者需要自己,她什么都可以不在意,唯独不能放下患者。患者都信任杨静,不仅因为她有高超的专业水平,还因为她真的做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无怨无悔地付出。
孜孜不倦钻研业务知识
1995年夏天,当杨静刚刚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分配至市第五人民医院(原焦作市公费医院)工作时,初出茅庐的她自觉经验尚浅,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她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观摩着。除了精读大量国内外医学专著外,她还多看病例、观摩医生查房。病房内、病床前,她总是在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知识。由于表现突出,2000年她被选派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进修回来后,杨静致力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率先开展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规范化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新型溶栓剂治疗、肺栓塞的抗凝、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机械通气、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恶性心律失常的转复、房颤的转复等新技术,填补了院内多项技术空白。
在杨静的带领下,该院内三科的整体医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同时,杨静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总结经验,开展科内PPT制作演讲比赛和临床科研,科室的青年医生分别在河南省基层医院PPT演讲大赛中获得第四名、焦作市PPT演讲大赛中获得第三名、第四名等。另外,杨静先后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完成市级科技成果奖三项。
医患沟通的高手
对杨静来说,医治患者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因此,无论她工作有多忙、多累,从不抱怨。她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患者,在科室,杨静是医患沟通的高手,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句亲切的话语,无形间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谦虚温和的她总是那么容易走进患者的心里,她成了大家最信任的人。杨静常说:“医疗服务无止境,我们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用大度、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和服务患者。”
多年的临床工作,使杨静认识到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做铺垫,更需要无数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可以说患者既是医生的老师,又是医生的朋友。正是带着这种理念和情感,杨静拉近了与患者间的距离,尤其面对一些危重患者,她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帮助患者渡过难关。有一年春节期间,医院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患有肺心病和冠心病、顽固性心衰,翻身、吃饭这样的微小动作即可引起胸闷、气喘发作,但患者家属一直不认同患者这样的病情变化,思想波动大,虽多次市内、省内专家会诊,但患者对治疗方案仍有抵触情绪,不肯配合治疗,效果不满意,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杨静对患者及家属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沟通工作,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求,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将病情的每一处微小变化,均对患者和家属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直至患者家属理解、满意,欣然接受了治疗方案,患者逐渐康复,这也使杨静体会到了爱心和耐心有时比技术更重要。有时通宵达旦连续抢救几个危重患者,即使再累,但她看到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她的内心由衷地感到满足。
不遗余力传帮带
在医学方面,传帮带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老一辈的谆谆教导、手把手带教,青年医生很难快速成长。一名内科医生的成长需要历练,尤其一名内三科医生,更需要刻苦学习、积累知识、练好基本功,在专业领域中不断磨炼自己。
作为科室领头人,杨静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病房里、医生办公室,甚至在辅助科室,都留下了她和医护人员一起学习的身影。对于每个病例,她都会耐心细致地讲解诊治要点;每次查房,她都会强调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问诊;不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分析疑难病例,为大家充电。青年医生需要培养,更需要鼓励,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一有机会杨静就会把年轻人推到前面,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并鼓励大家在医学路上再接再厉。短短一年时间,该院内三科的3位青年医生就分别在省内基层医院病例演讲大赛中取得了第四名和市内病例演讲比赛第三名、第四名的好成绩。在杨静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该院内三科的梯队建设已经初步形成,科室的3名主治医生均能独当一面。令杨静更加欣慰的是,在该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室不断引进人才,为科室建设及发展作好了充分准备。
多年来,杨静一直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服务热情、对同事平易近人、对生活易于满足的态度,用朴实的行动实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铮铮誓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