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有平台可持续创造价值,是决定扶贫成效的重中之重。
“特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经营主体少、劳动力少、特色资源差、产业基础差、因病因残形成。只有破解贫困户增收难题,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打开脱贫致富新的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脱贫。”温县祥云镇党委书记张俊峰近日对笔者说。据了解,该镇在扶贫模式探索中,注重健康扶贫、精神扶贫、政策扶贫、产业扶贫,实施个性化脱贫的X种脱贫方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健康扶贫,扶起脱贫根基
“俺家完全是因病致贫的典型。接二连三的疾病,不仅让俺和老伴身体备受折磨,也拖累了全家,对生活失去了盼头。”温县祥云镇罗坡底村70多岁的贫困户冯文冉说,“不过,自从这两年有了健康扶贫后,俺对以后的生活又有了希望。”
扶贫先扶志,健康是根基。为改善因病致贫的现状,该镇积极与贫困村结对单位温县第二人民医院结合,利用其行业特点,探索出一条健康扶贫的路子。
该镇罗坡底村党支部书记焦天祥说:“实施健康帮扶后,俺村新建起200平方米的卫生室,并添置许多医疗设备;县二医院每周组织医疗骨干免费给村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还建立糖尿病医疗学校,每月一次对糖尿病患者和群众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指导慢性病群众康复治疗;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帮扶队还组织医生上门检查、治疗,制订康复计划,大大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脱贫攻坚也取得明显成效。”
精神扶贫,扶起精气神
“以前俺村是软弱涣散村,现在是党建示范村,精神扶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扶起了俺村全面脱贫的精神。”该镇留尚村党支部书记范长洲说。
留尚村的变化要从驻村第一书记陈会军进村后说起。陈会军进村后,积极争取帮扶资金,新盖起村委会办公室和党员活动中心,为村里增修了地下排污管配套工程,将部分进村道路进行取直硬化,在“排污坑”的围墙上,装裱上新二十四孝宣传图。此外,他还积极引导群众土地流转,省出劳动力实现经济增收,并组织致富能手和贫困户实施帮带行动。
村民范新福说:“村容村貌改变后,村里许多人很怀念以前搭戏台看戏的场面。陈会军就准备音响、器乐、道具和服装,请县里的知名戏曲演员每周来村里演出,十里八村的人们纷纷来这里看戏。现在,村里成立了一支自编自演的文艺队伍。村民有了精气神,脱贫奔小康更有劲儿了!”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镇注重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主体责任的发挥和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在脱贫攻坚中作用的发挥,通过实行“党建+”模式,激发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神经末梢”作用,创新性地开展精神扶贫工作。
创新宣传,让政策应享尽享
“俺能记住扶贫政策,是因为村里组织的扶贫政策有奖竞赛。那热闹的场面,跟文艺节目表演一样吸引人。俺还在想着,下一次能得个冠军哩!”在该镇作礼村,村民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和参与热情高涨。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讲起扶贫政策头头是道。
原来,村里不少户主年龄比较大,他们对一些新词儿听不懂、记不住,即使当时听得懂,但转眼就忘了。如何能让贫困户明白、享受扶贫政策,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让村里的群众更加关注扶贫工作?该村在政策宣传上,创新举措,把扶贫政策改编成百姓看得明白、读得顺口的话,打印制作成宣传卡发给群众。
“为了调动群众对扶贫工作了解的积极性,我们购买了竞赛奖品,在村里开展扶贫知识有奖竞赛。”该村村委会主任崔广军说,“没想到,换了个形式,村民的参与热情很高。”
产业扶贫,实现“生津造血”功能
“在镇里的关注和扶持下,俺村有了光伏发电项目,实施了软籽石榴园到户增收项目,惠及50户贫困家庭,每年每户可稳定增加收入500元;建立了科技帮扶基地、九三学社帮扶基地。这些基地与项目,不仅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也解决了一批贫困户劳动力的难题,同时还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路径。”该镇作礼村党支部书记郭泰安说。
此外,村企结对、建立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也是该镇创新扶贫方式的措施。
喜合村党支部书记吕建安说:“俺村贫困户侯国庆生活非常困难,进入富泉公司工作后,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家庭负担得到大幅度缓解。此外,富泉公司还参与金秋助学、救灾救济等社会事业,每年向喜合村60岁以上老人赠送慰问品等。”据了解,除了富泉公司外,该镇村企结对的产业扶贫基地还有昊邦肥业、亿金鞋业等多家企业。
“产业扶贫要形成与贫困户联动的机制,才能切实让贫困户增收致富。”该镇主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米爱林说,“当政府力量、群众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嵌入脱贫攻坚的链条中,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难题就迎刃而解,一条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有效路子就能铺展开来。”
该镇创新X种扶贫模式,使村村有产业、户户奔小康,并辐射带动周边更多农户,使脱贫工作焕发新的生机。截至目前,该镇省定贫困村3个,其中李肇村已脱贫摘帽;全镇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830户2974人,其中346户1507人已实现脱贫。 崔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