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母亲的笔记本
水壶如初
腾飞雅苑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标公告
拍卖公告
拍卖公告
访英杂记
拍卖公告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壶如初
□潘新日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图片)
 
   

  说起水壶,我倒是很倾向于老辈人的喜好,他们一生的最爱永远不会过时,总是在记忆里发酵,有着美好和欢欣。

  童年的乡下,一切都是那么的落后和贫瘠,农忙时节看到最多的就是瓦罐,装满凉开水或者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清泉,我们称之为“井拔凉”,这些,对于烈日下劳作的大人们来讲,可以算得上最奢侈的生活了,当大口大口的凉水变成父母背上的盐霜,庄稼饱满的炸裂在他们的心里回荡,粮食的味道带着野草奔跑,连续的劳累怎么都挡不住丰收的喜悦。

  我们感激水壶,它们心里的凉爽会感染整个世界。当然,我们最艳羡的还是队长家的绿色军用水壶,全身青草般的绿荡漾着,像春天田野里翻滚的绿浪,时刻在我们的心底泛滥,很不是滋味。我时常想,啥时间,我们家也有一个这样的水壶就好了,再不用担心水会洒出来,或者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多好!

  不过,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我们家只有瓦罐,只能用它装水消除饥渴。我时常想,那个军用水壶里的水肯定很甜,好喝得不得了。然后,当有一天,我也拥有了这样的水壶,我才知道,它其实也很平常,还不如瓦罐装的水好喝,这个发现,让我失望好久。这时候,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瓦罐天下》,我真的对瓦罐有着很深的感情,更加感念瓦罐带给我的那分绵甜,永远的。

  曾几何时,瓦罐占据了所有人的生活,它们是伟大的家族,瓦罐的寥落仅仅是最近,最近的几十年,是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让它们蒙尘,悄然退到幕后,令人惋惜的同时也收获更多的惊喜。

  当有一天,正在挖塘的机械打开了尘封千年的古井,我们猛然间又被瓦罐唤醒,我的先人们啊!已经开始用泥巴和青灰制作瓦罐取水,那些挣脱细绳的容器此刻正以一个老者的姿态示人,让我们惊叹不已。专家说是汉代的陶罐,也是最早的瓦,保存当然完好,就如那样的时代,完好无损,围观的人都睁大好奇的眼睛,只为先人的创造,先人的如初的心。

  此时,我开始查找资料,查找先民的足迹,这些瓦罐一路走来,伴着每一个春夏秋冬走来,一直走到尽头,走到我们这一代。

  我开始明白瓦罐天下,开始明白水壶如初。知道长辈们为何钟情于这些粗陋的器物,价廉、好使、实用,没有溢美之词,有的是生活的点滴。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幅画,是反映劳动场面的,田埂上就放着几个瓦罐,现在想来,那瓦罐里十有八九装的就是凉开水。与瓦罐相伴,水壶也是福,庄稼人创造和愿景有时候是粗中有细的,而且是清澈的,带着汗水的味道的,开着花,结着果。

  工业革命毁了它们的前程,秦砖汉瓦躺在不朽的土地里度过余生,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的玻璃,光滑的不锈钢,还有很多很多。但伴随原始劳作的瓦罐、水壶也随之遁入风尘,成为一代人的回忆,纠结着,深爱着。

  之所以用水壶如初便多了一些怀想,淘汰之物自然有淘汰的道理,淘汰不代表消失。当我们转身再次走进农家,看见桌上用旧的水壶时,我的心猛地一颤,这些记忆里的尤物而今和它的主人一起生活得好好的,默默无闻的,它们存在的价值还是很高,还是摆在农家老人最重要的位置,还在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我有些激动,莫名的激动,这些熟悉的身影,曾经伴随着我的童年,也曾经多少次对着它的嘴狂饮,焦渴的滋味只有水壶懂得,它因此而赋予生命,蕴含激越。

  我想起返璞归真,瓦罐做水壶,你有过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