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报微信公众平台改版升级
聚焦暖新闻 传播正能量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的微新闻公布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工会会员有新福利 青龙峡等你来畅游
拒收现金
还有多少涉嫌职业歧视的“土政策”
“司法进”才能“大妈退”
困 局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司法进”才能“大妈退”

作者:□徐 谈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2016年3月,当地警方侦查发现,有一个平均年龄约50岁、约30名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讨债”团,这些人没有正式工作,依靠电话互通消息,帮人“撑场”,参与各种债务纠纷、工程纠纷、医疗事故处理等。她们受人雇用,采取辱骂、侮辱、恐吓、殴打、损毁财物、占用公私财物等手段,直至对方不堪其扰,息事宁人。(据《新京报》)

  “大妈团”为什么会在当地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试想,面对一群老妪上门骂战,且不说其中好几位还是盲人、绝症患者,就是正常妇女,谁又能和她们对骂或纠缠得起?骂不过、打不得、赶不走、躲不掉,于是很多人只得老实还钱或作出退让,息事宁人。

  根据公诉机关的指控,从2013年至2016年,“大妈团”共有29次寻衅滋事行为,这说明当地找“大妈团”要债或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在少数。可是,问题的关键是“大妈团”背后的那些债主和事主,为什么不走正常的司法途径要债或解决争议,而求助于声名狼藉的“大妈团”?

  这正如当地建材市场一位老板所言,走司法程度“周期长、成本高”,最终效果还不确定,而请“大妈团”出山,无疑是一种“简单省钱非暴力又见效快”的解决方法。当然,还有一种情形是因为己方原本就理亏,利益主张站不住脚,所以不能光明正大地寻求司法解决,而只能找“大妈团”通过非正常手段逼对方就范。

  可见,不管有理的没理的,之所以选择找“大妈团”要账平事,说到底还是因为司法方式、合法途径的效果和效益有时不令人满意,在发生争议冲突、矛盾纠纷时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还不够及时、到位,由此才会令大妈们“乘虚而入”。

  现在“大妈团”已被取缔并受到法律追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妈团”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今后,要强化对当事人正当权益和合理诉求的保护,同时对利用特殊群体滋扰纠缠等“软暴力”行为保持零容忍。总之,“司法进”才能“大妈退”。否则,遣散了“大妈团”,说不定还会有“大爷团”粉墨登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