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滩摩崖造像历史悠久,名气很大。
近日,记者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滩摩崖造像一探究竟。
沿着丹河一路北上,在博爱县许良镇下伏头村附近,石佛滩摩崖造像就建造在丹河东岸的石灰岩峭壁上。
石佛滩摩崖造像距博爱县城北9公里,丹河水自北向南从此缓缓流过。这里山峰连绵,太焦铁路从其不远处穿山而过,火车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据史料记载,摩崖造像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至十二年(615~616年)间,初创时为隋朝皇家所封“同义寺”,至唐代又开凿一批佛龛。
据当地老人回忆,1958年修建太焦铁路时摩崖造像被毁了一批,现在能够看到的摩崖造像分布在南北长60米、高20米的石佛滩陡直的崖壁上,共有龛59个,各种佛像78尊,造像题记10方。
在博爱县博物馆提供的摩崖造像研究资料中显示,所有龛像均为浅浮雕,最大龛像高110厘米、宽66厘米;最小龛像高24厘米、宽20厘米,龛像厚度在4厘米至18厘米之间。
摩崖造像分布在三个区域。一区位居造像区北端,下部接近水面,有龛像5个。二区在一区以南12.8米,有龛像50个。三区在崖壁的最南端,与二区相距25.8米,边缘龛像与丹河桥连接。
据群众反映,三区龛像原有四五十个,20世纪50年代末,修筑铁路时被炸掉,现仅有4个,有圆拱龛和方拱龛两种,多残。
大部分龛内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其中,龛内的佛刻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阿弥陀佛面部丰腴,神态慈祥,两侧菩萨长帛飘动,一副世俗妙龄女郎形象。在一方铭记下有题记“唐开元二十一年”,可知为唐代作品。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石佛滩隋唐摩崖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① 石佛滩摩崖造像局部。
图② 龛内栩栩如生的一佛二菩萨。
图③ 石佛滩摩崖造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