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解放思想 创新思维 促进转型
用新理论和实践汇聚新行动纲领
莫让“正在处理”成为为官不为的挡箭牌
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新动能的五种分析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新动能的五种分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以分享经济、平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激活了消费,支撑了新增就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成为牵引中国经济未来的火车头。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近日发布,在这份成绩单上,新动能表现“亮眼”。有专家测算,新动能对我国经济的支撑力已达30%,以分享经济、平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激活了消费,支撑了新增就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成为牵引中国经济未来的火车头。中国经济正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胶着期,步入新动能加速扩张的关键期。

  新动能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注入了强心剂。机遇自不待言,挑战亦不容忽视。我们不妨从以下5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分析一: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颠覆性创新增多,后来者在很多领域不需要模仿前人就可以做得很好。这比较像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间的代际更替,后来者可以忽略做电子管、晶体管的过程,直接研发集成电路。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在新经济时代可以利用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实现超越。当然,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新工业革命已有多年,在此期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各种颠覆性创新并没有带动发达经济体全面复苏。不仅如此,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会加剧经济发展失衡,掌握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加大。

  分析二:培育新动能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在传统生产要素领域,如土地、资本、劳动;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如教育、医疗、科技,这些供给侧的改革应当在上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前完成,但到目前为止仍在进行。拿劳动来说,人是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但是现有体制不够利于人才的成长和流动。在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全部报酬中,“五险一金”要占一半左右,加大了创新企业的用工成本。在其他要素领域,土地没有完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窄。这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三:要从正反两方面看新动能对就业的影响。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单位GDP吸纳的就业人数会减少。但近几年,单位GDP吸纳就业的人数在增加。比如,2011年经济增长9%左右,全年新增1200多万人就业;这几年经济增长7%左右,每年却解决1300多万人就业。这可以解释为新业态带来就业的增长,像电商、快递、网约车等吸纳了很多就业。但也要看到,现在新吸纳的就业大部分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岗位,这类岗位的增加会有一个极限,不能认为现在的就业增长势头是一个长久现象。一般来讲,新技术对于人工的替代远多于新产业创造的就业。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很多职业,比如超市收银员、接线员等,以后被淘汰的工种还会很多。

  分析四:在新动能作用下,企业不变革就死亡。我们管理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仍在沿用实物管理的方法,主要表现为管人管事管资产,这可能适用于传统工业。在新动能时代,如何转向管资本为主,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人才、创新的核心价值,这是国企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分析五:新动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公开性、管理精细化程度得以大幅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形、信息单向传播。现代社会结构则表现为扁平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与以往相比,社会治理对象的期望值更高,公众意见表达渠道增多,瞬时回应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政府的组织决策、组织形态、组织方式、组织行为、决策机制等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

  中央提出培育新动能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培育新动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扶持政策上还不能一步到位。

  我们国家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条块分割,推动一项事业,条条出条条的政策,块块出块块的政策。培育新动能不是靠一两项政策可以解决的,需要突破条块分割体制,构建新的政策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行业政策等一揽子政策,这些政策又需要各地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措施。

  (据《经济日报》)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