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某村是农作物种植大村,眼下正值收获之际,加工农产品需大量用电。奈何村里变压器年久失修,供电时断时续,给种植户造成了不少损失。村里多次向乡干部反映,可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干部实地察看后只是反复解释,并表示“正在处理”“需要时间”,却始终不见成效。这样的结果,群众自然不买账。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面对时断时续的供电现象,面对给群众造成的不少损失,当地官方并不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而是面对群众的多次反映,总是以“正在处理”“需要时间”予以回复,就是不见解决的办法和解决的成效。
也许“正在处理”是事实,因为对群众的任何投诉都需要一个调查时间,也需要一个解决过程,而群众投诉了多次,有关部门一直是“正在处理”,恐怕就有点忽悠老百姓的感觉了。这里的“正在处理”,显然充满着莫名的神秘感,可以回复群众的任何投诉,也可以挡住为官不为的质疑,更可以搪塞一切媒体的追问。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对村民的投诉,我们“正在处理”,不是为官不为;也正因为“正在处理”,所以现在还没有结果,也没有任何信息透露给媒体。一句话,“正在处理”可以成了有关部门的“万能回复”,成为有关部门为官不为的挡箭牌,成为挡住处理进展甚至处理结果的屏障。
“正在处理”之所以成为为官不为的挡箭牌,是因为“正在处理”能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或者不敢作为的责任撇清。在那些为官不想为的领导看来,群众的投诉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因而解决起来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是上级督办或媒体盯住不放,则会象征性地表示“尽快查处”“彻底解决”。如果需要问责,也会找个“替罪羊”。而“风头”一过,“处理”也就没有了下文,若有群众或媒体追问,则回复为“正在处理”,最终恐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另外,“正在处理”成为为官不为的挡箭牌,着实反映出相关职能部门只唯上、不唯下的官本位心态,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遇到“危难险急”问题绕道走的“庸懒散”病症。不论是群众投诉什么问题,如果上级主管领导有指示,就会迅速去查、从严处理;反之,如果上级领导没指示,就会不顾及群众投诉,千方百计推诿,想方设法回避、拖延,实在不行,就以一个“正在处理”来回复,让你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终结“正在处理”这个“万能回复”,就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面对群众投诉,无论是“西瓜”的大事,还是“芝麻”的小事,各级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都应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勇于担当、尽快解决,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