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融合发展时代的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中心全方位助力《焦作日报》创刊60年
与清博大数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进一步增强党媒舆情预警作用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合发展时代的新媒体矩阵
本报记者 张 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石媛媛在录制视频节目《E周播报》。
  ⬅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康海静(左)、陈婷在添加当日的《焦作日报》客户端内容。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制图:杨 铭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传统媒体只有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潮流,才不至于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被抛到人后,丧失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

  在这次媒体转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焦作日报》作为本地主流权威媒体,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整合本报新媒体资源,与纸质媒体相互配合,采取现场采访、现场发布的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多种形式全方位传播信息,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华丽转身。

  3个年轻人开启了新媒体“拓荒之路”

  为了适应媒体发展新形势,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于2012年应运而生,新媒体中心的成立,走在了我省地市报业的前列。彼时,新媒体中心如何运营,采编业务怎样开展,尚无先例可循,在时任副总编辑王爱军的带领下,焦作日报社的崔珊珊、王鹏、李政阳开始了新媒体中心的“拓荒之路”,而当时3个年轻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作为报社第一批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被“两眼一抹黑”的现状吓倒,而是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探索出了一条焦作日报社独有的新媒体发展之路。新媒体中心成立之初,3个年轻人经过探索,第一时间开通认证了《焦作日报》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等,并快速熟悉相关工作流程,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焦作的新闻资讯、传递党的方针政策。

  “我主要负责微博编发、接听热线及新媒体中心的内勤工作。无论面对什么热线,我都会认真地沟通、细致地记录。如果是新闻线索,我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记者,如果是办理广告业务,我会及时告知其办理流程,如果是无理取闹,我也不会草率地挂断电话,耐心、平心静气地与其沟通,展示焦作日报社的良好形象。”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崔珊珊说。

  “当网友纷纷转发《焦作日报》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并在微博、微信上留言互动时,我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工作被认可的自豪感,也意识到了自身承担的重大责任,我要尽最大努力,让新媒体平台成为展示《焦作日报》形象、增强《焦作日报》品牌的一个窗口。”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王鹏说。

  如今,新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由最初的3人增加至12人。回忆最初新媒体中心“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大家都感慨颇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运营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合理。2016年4月,焦作日报社制定《焦作日报社全体记者新媒体稿考核办法》,并建立焦作日报社全媒体“中央厨房”,对报社全体记者进行考核,激发媒体从业人员运用全媒体方式进行采访报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一场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是一场必须经历的过程。融合的关键是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实现重大改革,真正打通与读者“最后一米的距离”。

  突破传统老模式 开启平台新互动

  历经铅与火,走过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由最初的图文直播到视频录播再到现场直播;由最初的微博到微信再到客户端。殊不知,每一次进步,都是在报社领导的鼓励和指导下,该中心编辑们自己学习研究、摸索实践而来的。为给读者带来更加立体的新闻资讯,“音视频+图片+文字”已成为焦作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采访的基本要求。

  直播是实时的,不能更改,更不能中途停播。因此,每一次直播都在考验新媒体中心编辑们的技术操作、图文声音处理和默契配合等综合素质。

  2016年8月28日,第十一届豫商大会在我市开幕,新媒体中心通过手机视频直播的方式向网友呈现了大会盛况。这种形式,在我市宣传报道史上尚属首次。同时,本报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官方微博也积极跟进,同步传递会场实况。

  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大会开幕前,新媒体中心的全体成员连续3天都泡在会场中,在新媒体中心主任王晨光的现场调度下,不断为4台机位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并反复进行彩排。受会场网络信号限制,直播小组在机位选择上伤透了脑筋,该中心编辑们在会场的各个方位不断进行定位和测试,确定最佳拍摄机位。最终,大家将大会精彩的画面及时传递给了广大网友,成为新媒体中心引进手机视频直播系统后的首秀,仅1天时间,该视频点击量就达1万余次。

  对于承担“停刊不停报”重任的新媒体中心来说,每个编辑都十分清楚,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自己时刻在路上!

  编辑王鹏,手机不离手,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收到每个记者的每篇来稿,以便及时通过微博平台推送;编辑杨铭把年幼的孩子丢在家里,节假日到单位加班加点制作图片;编辑陈婷对每个稿子都认真编发,从不在乎操作的复杂,以便及时把焦作好声音、焦作好故事分享给更多的网友;编辑康海静深夜病痛到医院就诊,第二天仍能按时推送新闻,尽管那天是个星期天……他们都懂得,每个平台、每一天、每一条新闻推送,都代表着焦作日报社的权威性,哪怕一个人名、一个小数点,都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如今,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人站在融合发展一线,探索移动直播、H5应用、无人机拍摄、图文动漫等专业技能,一批新媒体产品不断推出,打造主流新媒体“爆款”产品。

  乘势融合让主流声音传播得更远

  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自2012年创建以来,承担着报纸转型和媒体融合的历史任务。新媒体平台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矩阵,新闻传播途径从纸质到移动互联网,阅读群体由本地数万名订报者到全国各地百万粉丝群体,新媒体中心走出了一条接地气、包容开放的融合创新之路。

  猴年春节期间,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担负起“停刊不停报”的重任,该中心编辑们一直坚守岗位,通过新媒体矩阵,为网友们烹制出不同口味的节日新闻大餐,准时为用户推送实用信息、集纳旅游线路、发布健康常识、精选休闲话题,将民生新闻、服务信息奉献给读者。此后,每逢节假日,焦作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就把“停刊不停报”的原则贯彻始终。

  2016年10月6日下午,在市人民医院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市民孙先生救助了一位脚被卡在自行车轮里的小姑娘。孙先生救助小姑娘的过程经本报新媒体平台推送后,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多家媒体纷纷转载,焦作人乐于助人的事迹随即传遍网络。此后,新媒体中心开通了“暖新闻”栏目,把发生在我市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好人好事展示给读者。

  通过焦作日报社新媒体矩阵,读者可以获悉全市各级政府的民生举措,可以知晓发生在我市大街小巷的民情趣事,可以领略怀川大地的风土人情……凭借报业自身优势,《焦作日报》新闻客户端上线2年来累计下载量已超过5万次,政府部门和行业类微信公众号托管业务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目前,新媒体中心负责11个微信公众平台(6个托管)、8个微博(4个托管)、3个客户端(2个托管)的推送工作。《焦作日报》微信推送的《今天,世界将瞩目焦作》、《焦作日报》微博推送的《今天必须要给焦作这个小伙点赞》阅读量分别超过10万次、30万次,并有多条微信、微博被其他媒体平台选用。

  目前,焦作日报社新媒体矩阵的用户总计已达百万,《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粉丝量已经突破40万人,仅《焦作日报》《焦作晚报》两个主打公众号粉丝量已达到25万之众,其他各行业公众号更是引领行业发展,总粉丝量达40余万人,均成为我市较有影响力的专业性新媒体平台。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