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大气污染防治、“垃圾围城”整治、绿色廊道建设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
市领导带头实行分工包干,定人员、定任务、定路段,每周一例会、每月一通报,每次召开专题会议,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必须参加,汇报进展情况,通报存在问题,然后进行“会诊”,当场拿出解决方案。市领导经常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现场调研督导,察看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五位一体”联合督查组,对北山治理、大气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行督查,每月召开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集中交办会,对上月集中交办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本月中心工作进行集中交办。
去年6月14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发出了北山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总攻令。市委、市政府重新拟订方案、量化目标、细化任务、责任到人,成立了北山治理和环境保护指挥部,把北山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突破口,硬起手腕,毫不留情地关停污染企业、封堵违规矿洞,坚决整治“抛撒滴漏”,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曾几何时,焦作严重的雾霾、大气污染被百姓吐槽。新一届市委班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对大气污染亮剑。清除城中村、主次干道沿线等重点部位积存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是我市“垃圾围城”专项整治的重点。据了解,为整治“污染围城”,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市委、市政府从去年9月开始,开展“垃圾围城”“堆料围城”“废品围城”“冶炼(土小)围城”“涂装围城”集中整治工作。各城区和相关县(市)广泛宣传、层层动员,明确分工、突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突击清运垃圾,完成了垃圾清运任务。
制定地方法规,根治多年顽疾,坚定不移维护焦作绿色生态
“焦作市公安局焦南派出所原所长刘太平收受干股,为企业充当‘保护伞’;马村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履职不力……”这是去年7月8日《焦作日报》上,市纪委关于对北山私挖滥采等破坏生态环境案件专项问责情况的通报内容。这份通报见诸报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市产生了重大影响。领导干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拍手叫好。
为了坚决打掉北山私挖滥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伞”,市纪委启动问责程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严查处为私挖滥采提供“保护伞”的单位、个人和参与非法采矿的公务人员;对在集中整治行动中措施不力、敷衍塞责、漏报瞒报、弄虚作假的责任人,依纪从严处理,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北山,从此进入自然生态恢复期。
取得阶段性胜利,决不是最后庆贺之时。为淘汰落后“涉水企业”,督促废水重点排污单位落实治污主体责任,我市印发了《焦作市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要求市环保局持续加强全市范围内的水污染专项执法检查。
今年3月10日,是焦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且规定每年3月10日为北山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日,以推动群众积极参与北山生态环境保护。自此,我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有一份资料显示,在北山治理的短短40天内,全市413个非法采矿点、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全部清理拆除,北山治理终于跳出了多年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同时,在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染围城”集中整治活动中,我市共问责干部241人次,其中党政纪处分37人;环保部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5起,其中移交司法处理12起,一举扭转了环保工作的被动局面。
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绿地游园越来越多,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焦作,必将以美丽、文明、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采访感言
我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自然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环境质量有所降低,群众多有怨言。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铁腕整治污染,持续修复生态,加快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和海绵城市”这一目标后,新一届市委果断决策,以坚定不移的大无畏气概、饱满的工作热情、巨大的创新力度,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决修复生态,不到一年时间就使焦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事实证明,有了科学果断的决策,加上务实重干的劲头,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就是对干部作风的最好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