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水,西绕南阳盆地,过伏牛山,穿过焦作城区,沿太行山前平原一路向北,直抵京津。
人们不会忘记,在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总干渠征迁安置中,我市近万名群众为了国家重点工程,舍小家、顾大家,创造出了“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和谐征迁、为国贡献”的南水北调征迁精神。
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拉开大幕。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区段总干渠征迁涉及解放、山阳两城区13个村、20家企事业单位、171条市政基础管线的迁建,需拆迁房屋52.38万平方米,迁移近万人,是全省干线迁移人口总数的20%。巨大的任务量,在焦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中国的治水史上也是史无前例。
焦作城区段建设面临着繁重的征迁安置任务,其进度快慢直接影响中线工程建设。
迎难而上,我市鲜明地提出了“四个确保”:确保总干渠工期按国家确定的时间如期开工;确保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提升焦作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确保为征迁群众建设的安置小区达到“三高”标准,即高标准规划、高档次设计、高质量建设;确保和谐征迁。
为了完成好征迁安置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我市组建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建设指挥部,实行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12个专项工作组集中办公,统筹组织城区段的征迁安置工作;实行市级领导联系村和市直单位包村等制度,成立13个包村工作组,由市级领导牵头、市直单位包村、区办领导到一线、村组干部做表率,落实市、区、街道三级领导责任制。
我市坚持惠民利民的原则,构筑并落实三级架构的政策体系:以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黄河北至羑河北段征迁安置实施规划报告》为政策总纲,根据征迁工作的特殊性,积极向上级争取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了100余项关系征迁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市政府出台了14个方面46项优惠政策。
为了确保安置房建设质量,我市在安置小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四个一”工作目标,建立了四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不出现一起不符合“十个百分之百”要求的行为,不让一平方米房屋出现质量问题,不出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不拖欠农民工一分钱工资。四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即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负直接责任,业主单位和各安置小区的分包干部负管理责任,市建委质监站、安监站等负监管责任,同时组织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征迁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质量安全监督。
为帮助群众顺利征迁,我市抽调2000多名党员干部到群众家中了解实情、宣讲政策、解决困难、开展回访,与征迁群众一起为南水北调工程作贡献。
南水北调总干渠要修,国家工程要建,规划范围内的群众要征迁、房屋要拆除,在国家利益面前,我市征迁群众毫不犹豫选择奉献。为了国家重点工程,征迁群众争相在征迁协议上签名,挥泪告别故居。有的群众在搬离住了几辈子甚至上百年的祖居时,忍不住跪在地上给祖屋磕头告别,然后擦干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故地。
巍巍太行山,赋予怀川儿女坚毅勇敢、奋勇前行的气魄;浩浩黄河水,孕育山阳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品性。南水北调总干渠,向世人展现了当代焦作人“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和谐征迁、为国贡献”的南水北调征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