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2013年2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鲜明地提出“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为民理念贯穿于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司法机关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让公平正义渗透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的护佑、正义的阳光。
【推出片名:法治中国 第五集 公正司法(下)】
【解说词】
按照中央部署,从2015年5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从以往的“立案审查制”到现在的“立案登记制”,两字之差,降低的是当事人的诉讼门槛,保障的是当事人的基本诉权,收获的是当事人的司法信心。
【解说词】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效率影响司法形象。司法机关不断探索新机制,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司法效率和公正得到双提升。
繁简分流,就是根据案件情况,选择适用适当的审理程序,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努力以更小的司法成本、更好更快办理更多案件,让更多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
繁简分流,“简”去的,是简单案件中的重复繁琐,是老百姓的司法诉累;不减的,是对司法当事人合法诉讼权利的有力维护,是对公正高效权威的严格要求。
【解说词】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破解法院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这一难题,2014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系统正式开通。这一举措标志着以执行网络查控为核心、覆盖全国法院的执行指挥系统正式运行。
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37项惩治“老赖”措施,让执行法官们的底气更足了。执行难,这一制约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破解。
【解说词】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作出全新部署。
除了法律援助外,司法救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国家每年拿出20多亿元资金,对受到侵害但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给予救助,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解说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权北京市等13个省区市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两年的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
2017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作出修订,全面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权。
【解说词】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司法公开,可以有效促进公正廉洁司法,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司法的进步。
2014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解说词】
司法公正,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改革选任办法,扩大陪审案件、监督案件的范围,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作用。
【解说词】
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决定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这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大数据时代充满无限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字幕】2015年2月2日 北京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
【解说词】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同期】习近平总书记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解说词】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司法制度建设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扎实迈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创造法治中国建设新的辉煌。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