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焦作网谈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组照片引发百万网友共鸣
遇到出租车亮“空车”灯载客
人到中年,适量献血更健康
拿什么保障游客安全
炎热之季还有多少节能死角
医养结合
鸿城金源商业楼招标公告
迁坟通知
通 告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摄影家镜头下的焦作古山村令人神往——
一组照片引发百万网友共鸣

作者:本报记者 王龙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曾经人来车往的西张庄石灰炉自然村,由于大部分房屋处于闲置状态,杂草丛生。
  ⬅西张庄石灰炉自然村目前仅有一户人家居住。
  ➡西张庄白坡河自然村的这家古民居是清末一工匠历经三年时间建造的。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
 
   

  中站区龙翔街道西张庄村和栗井村地处我市太行山浅山区,村中有许多古民居鲜为人知。近日,一位著名摄影家到这里采访后,在国内多家网络媒体发表了一组照片《常回家看看》,几天来,这组照片在网上广泛传播,截至昨日已经突破150万的阅读量,有3100多条评论。网友感叹:焦作古村落风景优美,令人神往。

  8月20日晚开始,焦作网、“焦作百姓文化超市”微信公众号以及国内有影响的网络媒体“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陆续发布了由摄影家张新民拍摄、反映我市山村现状的《常回家看看》图片报道,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共鸣。

  张新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CFP、希帕中国图片社签约摄影师,曾获《中国摄影》年度反转片十杰提名,其摄影作品曾入选第九届、第十一届国际影展,作品曾在《旅行者》《旅游生活家》和马来西亚《摄影人》《中国国家旅游》《中华手工》《中国民族》《人民画报》《大众摄影》等发表。

  8月20日下午,张新民到我市西张庄村、栗井村拍摄,用镜头记录了这些山村的建筑特色。

  网友在评论中有许多是对乡愁的怀念,是对焦作古村落的称赞。

  “房子好美,真心喜欢!”网友“风中的虞美人”称。

  “多好的世外桃源,人们早晚要回归自然。”网友“明天”说。

  “这种老房子冬暖夏凉,比空调房里都舒服。”网友“西北风”说,乡村老宅才是心目中理想的安身之所。

  照片勾起了许多人的乡愁情结。

  “最后那个路口多熟悉啊!我的孩提时光,曾经在这里进山打柴放羊,与小伙伴们一起上学、玩耍。仿佛还幽幽听到妈妈在喊我回家吃饭,而今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搬出以后也为了生活各奔东西,那些人,那些事,那曾经有过的,都将埋在我们心中,尘埃落定,犹如我们的村子。回到老家就会感到特别的宁静,远离城市的喧嚣,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整,我想我老了一定会回老家的。”网友“疯狂的戴夫”说。

  “家乡的河,家乡的山,家乡的白云蓝蓝的天。喝一口家乡的水,吃一口家乡的饭。听一声妈妈的喊,看一看夕阳下的炊烟……蓦然回首,人如织,车如潮,高楼林立,人情如烟。那浓浓的乡愁,快乐的童年,如在梦里……”网友“老扬”感叹。

  许多网友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发表了意见和建议。网友“远来你也在这里”说,以前的老建筑真的有工匠精神,每个细节都特别用心。看到它们就能想到当时建造费了很大的事,有的荒废了好可惜,希望有关部门把这些老建筑保护起来。

  网友“苍井”说,很多城里人向往农村生活。建议在保护好耕地和环境的前提下,让城里人也可以去农村建房,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的发展,也是乡绅文化的传承。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