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修武的前世今生,那便是“不可思议”。这个632平方公里、28万人的小县,前世厚重,今世惊艳。
“修武”得名,已有3000多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至此遇雨,暂住修兵练武——地名就是历史。
“修武”设县,已有2236年。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第一批郡县,修武是其中之一,是中华大地在同一个地方、使用同一个名字的最古老的县之一,联合国命名中国千年古县——历史孕育传奇。
这里,是武王伐纣的盟誓之地、万世师表孔子的问礼之地、竹林七贤隐居地、汉献帝刘协的谪居之地、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之地,也是“瓷中君子”绞胎瓷的发祥地。
这里,集北雄南秀于一身,沉寂了亿万年的丹崖碧水,在20世纪90年代,引领了一场“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巨大变革,改写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走向。云台山尽揽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等1个世界级、10个国家级称号于一身,修武县由人口小县、产业弱县一跃成为旅游大县、旅游名县。
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走进这片热土,探寻这里厚重的文化名片。
竹林七贤。云台山有一座山脉,叫百家岩,这个小小的山脉是恢宏的太行山伸出的。这里,是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发祥地,汉献帝刘协曾在此避暑纳凉,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嵇康、刘伶、向秀、山涛等七位名士曾隐居百家岩竹林20余年,并先后结识孙登、王烈等隐士,留下了“孙登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等遗迹。
当阳峪瓷窑。在距今约5000年的黄帝时期,宁封子在宁邑(今修武)被封为陶正,专门从事陶器制作。如果说,这是修武县生产陶器制作的最早记载,那么,现存的大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则记载了宋金时期当阳峪窑业之繁荣。宋金时期,当阳峪瓷窑已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实力的民间窑场,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了灿烂的一章。而这里,更有一个独特瓷种,品位超群,堪为诸瓷之首,这就是始于我国唐代的、将仿漆器和竹器工艺特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瓷种——绞胎瓷。北宋时,绞胎瓷在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汉献帝禅陵。建安二十五年,汉献帝刘协逊位谪居修武县,称“山阳公”。刘协在修武生活了14年,留下了浊鹿城、避暑台、献帝庙等遗迹和传说。汉献帝禅陵是豫北地区保存的唯一帝王陵寝,既是研究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研究汉魏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
叠彩洞。叠彩洞是连接豫晋两省的公路隧洞,是修武人民战天斗地的杰作,前后历时八年开筑而成。大小23条,首尾相连,总长4000多米,在峭壁间重叠直上。洞之间隙,可远观平川,近观悬崖。作为云台山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这里的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当阳峪瓷窑遗址、百家岩寺塔、胜果寺塔、汉献帝禅陵,4个“国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3个“省保”和150余个“县保”,是这片土地厚重文脉的见证。在修武县博物馆,2358件文物涵盖了从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到民国、“文革”期间的近现代文化遗物,已经退休的修武县文化馆两任老馆长冯清长、杨天亮,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今年68岁的冯清长和今年刚退休的杨天亮都痴迷修武历史文化研究,他们梳理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修武历史文化脉络,从根祖文化(陶瓷鼻祖文化)、商周文化(地域名称文化)、秦汉文化(两汉帝王文化)、七贤文化(竹林七贤文化)、隋唐文化(隋唐遗迹文化)、宋金文化(宋金特色文化)、宗教文化(佛道宗教文化),到红色文化(叠彩洞精神)、商旅文化(商旅古道文化)。人杰地灵,这里的文化不可谓不厚重,如何让厚重的文化资源成为修武名片,为修武县全域旅游大局服务,是一个大课题。
百家岩作为一个人文景观,其孕育的历史厚重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里是历代文人士大夫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也是历史留给云台山的一份厚礼,如何开发好这张厚重的文化名片,修武县一直在探索。该县连续召开四届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百家岩综合开发项目将挖掘、整理竹林七贤相关的文化与遗迹,恢复竹林、水系等景观,努力叫响这张名片。
在当阳峪,绞胎瓷走上了恢复、创新之路。如何让这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走上更高平台,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文化产业,仍需破题之策、之力。
景城如何融合?如何把散落的人文遗址、“刘海戏金蟾”等数量众多的非遗和民间传说串联起来,为全域旅游开辟新阵地?冯清长、杨天亮提出打造古道文化的建议。他们说,修武是豫晋交通之咽喉,是商旅必经之地,现存豫晋古道四条,均为“太行八陉”之“白径”古道,近年来通过云台山的带动效应,有些古道已吸引了众多投资,是全域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和活力。比如说一斗水村,通过古道将古村、石房、古庙等串联起来,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加上这些元素,已聚集了不少人气。比如金陵坡古道,通过县里不间断的交通投入,已具备开发的条件,“云上的院子”民宿项目落户于此,将把古道上的传统村落连成一条线,潜力巨大。如今,全县正在实施运粮河改造,依托这个项目,可以水陆结合,串珠成线,形成完整的链条,让这些宝贵的文化名片“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为修武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韵新风,文化宁城是底气,更是不可思议修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