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种精神带富一个村庄
河北省河南商会 商务考察交流座谈会召开
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座谈会召开
正视问题 把握形势 规范操作 加压推进
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班在我市举行
第七期“焦作金融大讲堂”精彩开讲
民革焦作市委举行“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知识竞赛
图片新闻
雨中见证交通文明
龙洞街道文明之花绚烂绽放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种精神带富一个村庄
——记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庙前村村民赵胡兰
作者:本报记者 原文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初秋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植物和泥土的清香,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庙前村87岁的赵胡兰老人像往常一样,手中提着锄头,沿着村北一条蜿蜒的小路向山林中走去,途中不忘清除树林中的杂草。如今,他已经这条上山的路上走了26年。

  一路上,精神矍铄的赵胡兰时而驻足远眺山上的一草一木,时而向记者讲述曾经开荒造林的点滴故事,脸庞上时刻流露着幸福和满足的喜悦。

  1991年,已过花甲之年的赵胡兰面对条件恶劣、栽树艰辛、苗木枯死等种种挫折,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选择带领他的5个儿子开垦荒岭。“父亲觉得山上荒着怪可惜的,不如种点儿树,有个收成也好。”赵胡兰的大儿子赵战东说,那些年,一家人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生活压力很大,年过六旬的父亲决定带领他们向荒山要收成。

  开荒造林远没有赵胡兰想象的那么简单。太行山岩石结构复杂,山体土壤匮乏,且土层中夹杂有白矸石等多种石料。要想在原始山体上植树,首先要将地表的石头清理干净。为此,赵胡兰买来锄头和洋镐,用传统的农具一点点把乱石挖出来。

  山上没有井,每种下一棵树苗,只能下山到村里的蓄水池挑水。一根扁担挑两桶水,浇一棵树苗正好。赵胡兰带领儿子每天在山上山下往返几十趟挑水,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只为了让树苗“喝饱”。

  在开荒造林过程中,赵胡兰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荒山植树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赵胡兰带领儿子们将开山挖出的石头垒成石堤,把可用于植树的土壤堆积起来,使原来呈斜坡状的山体,变成了一层一层的梯田。这样改造带来的好处就是下雨时,山顶流下来的水可以充分润泽土壤。

  三年后的秋天,赵胡兰欣喜地看到自己辛勤栽种的苹果树挂满了果实。他把卖苹果的钱一部分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另一部分用来继续植树造林。

  “生活逐渐富裕了,我们兄弟几个也都结婚生子了。按理说,果树有了收成,俺爹当初的愿望也达到了,他也该颐养天年了,可他仍然坚持每天上山植树。”赵战东说,多年来,植树造林已经成为父亲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2009年,庙前村响应国家政策,实行退耕还林。原本山坡下种植庄稼的田地,种上了核桃树等,村民们对赵胡兰的看法也从不理解到佩服,开始积极开垦荒山。如今,庙前村村北的山坡上已经全部种上了树。

  “以前这里是荒山,偶尔能看到有村民放羊。如今,在赵胡兰的带动下,村民们争着开荒,昔日荒山秃岭变成了满目苍翠,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核桃树、杏树、苹果树等一棵棵果树不仅让山上有了绿色,还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现在,庙前村处处充满着生机。”庙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才有颇有感触地说。

  在赵胡兰的带动下,庙前村人相继迈上了发展林业经济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2010年,庙前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彻底甩掉了贫困落后的“穷帽子”。

  “这些年,山上果树年年丰收,不仅乡亲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足了,而且生活环境也越来越美了。”赵战东说,他相信,在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庙前村会越来越好,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记者手记:

  再次见到赵胡兰老人,比多年前第一次采访他时,让记者有了更深地感受:从年过花甲到耄耋之年,26个春夏秋冬行走在开荒造林的路上,带领全村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令人由衷敬佩!

  26年前,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赵胡兰老人带领儿子们,凭借勤劳的双手,用锄头、洋镐和铁锹征服了遍布石头的大山,为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26年的沧海桑田,当年健硕的老人已被岁月压弯了脊梁,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呵护、保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树木。

  如今,87岁的赵胡兰老人已无法再像最初开荒时那样干劲十足,但他仍在尽己所能,以持之以恒的“愚公精神”,引领着庙前村人奋发向前,努力为后人留下一片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