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家30人的电话销售公司一天竟能拨出2.4万通骚扰电话的报道让骚扰电话的生产链条浮出水面,凸显骚扰电话的猖獗,也警示我们加强治理的紧迫性。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治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尽快解决垃圾信息扰民问题。
为赚取“可观”的电话费,某些运营商不仅积极给各类电销公司提供优惠套餐,对异常号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助电销公司“复活”被骚扰软件拦截的号码。这种做法导致的电信诈骗、个人信息泄露还严重威胁到百姓人身和财产安全。
治理骚扰电话已进入深水区,推动源头治理,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加快通信网络不良语音信息判定标准、电信网络不良和诈骗语音处置技术能力要求等行业标准的编制,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界定骚扰电话的定义和处罚标准等。
治理骚扰电话还需多方合作,斩断利益链条。运营商要舍得电话费的诱惑,不折不扣推进手机实名制管理。工商部门也要加强对地产、金融、教育培训等市场主体广告行为的市场监管。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了比较有效的治理骚扰电话的谢绝来电机制,相关部门不妨加以借鉴,多管齐下斩断骚扰电话利益链,彻底铲除骚扰电话“牛皮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