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普焦作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科协开展“创新方法培训进产业集聚区”活动
怎样跳广场舞才更利于身体健康?
皆大欢“夕”
“博士生替父母扫街”带来的思考
一诺千金
禁止骑车上下班到底为谁好?
省化工学会专家调研组莅焦
冯耀岭:攻克轮胎生产的技术难关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士生替父母扫街”带来的思考
□邓海建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近日,一则“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微博火了。29岁的小钱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他读书,就到浙江嘉兴做环卫清洁工,省吃俭用很辛苦。为了让父母不那么辛苦,小钱暑期帮父母扫马路。对此,有人感动点赞,也有人认为父母太辛苦,小钱应该早点进入社会去工作,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读书的孩子,暑假替清洁工父母扫马路,这大概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了。但是,因为有个“同济博士”的标签,一切赞美与诋毁便显得顺理成章又意味深长。

  说感动,大概是因为大家仰视了“同济博士”的精英身份,觉得“扫天下”的双手怎能握住扫马路的扫帚?有时间看看书、搞点科研,好像价值更大些。说诋毁,大概是因为人们俯视了“博士生”在劳动市场的性价比,于是认为“父母劳累了一辈子,到现在这人还赖在学校不走”,不是患了“工作恐惧症”就是不知道分担家庭负担。这样一想,扫马路亦非孝心之举。

  不过,这些天马行空又脑洞大开的评价,显然脱离了两个基本的语境:第一,穷孩子亦有选择人生模式的权利。读博士,不是富人的特权。要不然,经济地位的三六九等,就可以直接区分出教育程度的优劣了。社会若固化至此,贫富世袭、阶层分化,岂非倒退几个世纪?

  第二,扫马路或者洗碗做饭,有什么奇怪的呢?这只是寻常人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罢了。博士生也好、高级干部也罢,在家庭关系中,总要扮演为人子女的角色。父母是清洁工,则陪其上马路;父母是农民,则陪其下农田……这应该是最温暖的陪伴。以传统孝道为核心的感恩文化,千百年来成为国人品性中最温润敦厚的部分。懂得分担家务、体恤父母的孩子,总有一片冰心。惜取父母恩,不忘本、守初心,即便是凡人小善,亦让人感到温暖。

  当然,“博士生替父母扫街”之所以博人眼球,无非是舆论传播的标签思维所致。值得警惕的是,在公众谈论博士生“该不该”“对不对”的同时,很多人看待清洁工这个职业时已经戴上了歧视性的有色眼镜。试问,如果扫马路真是有尊严的职业,博士生的身份还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产生舆论话题上的断裂感吗?说得更直白一些,因为某些人觉得清洁工是社会的下层群体,所以才有人围观博士生扫街。可问题是,今天的清洁工为何还是需要让人悲悯的职业?

  一屋不扫,天下难扫。城市也好,家庭也好,保洁并不是低下的工作。我们在褒扬博士生孝亲敬老的同时,亦该让清洁工这个群体享有基本的职业尊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