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档案:
顾广州,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现为和式太极拳耍知道馆馆长。国家武术六段、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级按摩师,曾担任五届全国和式太极拳大赛裁判。作为和式太极拳代表人物,曾应邀出席吴式太极拳峰会,并先后应邀参加2016年三亚南山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2017年三亚南山第二届世界太极文化节。其自幼受习武环境熏陶,经年习武,自1988年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启蒙于和学俭、和保森、和定乾三位老师,又经多位太极拳大师指点,后又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结构、脏腑脉络运行、中医推拿针灸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将中医传统按摩手法与太极拳养生理论相结合,实现医理与拳理的相互渗透、糅合。
在太极故里温县赵堡镇有一位老拳师,叫郝玉朝。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腿的年代,曾用一副扁担来市里挑煤,来回近百公里的路程,年轻力壮的郝玉朝担着近百公斤的煤炭负重而行,每次都要花费一天半到两天的时间才能往返一次。按理说,如此辛苦的一趟脚力,好不容易到了家,该撂下挑子吃饭休息才是,可郝玉朝每次放下煤炭担子,总是先练一个小时左右的太极拳,才坐下来休息。面对家人的不解,郝玉朝如是说:“练太极拳可以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让体力快速恢复。”
我第一次给大家讲这个太极拳前辈的故事时,很多学员表示不解:“练拳是在练功,怎么反倒能解除疲劳,快速恢复体力呢?”面对大家的疑惑,我解释说:“太极分阴阳,阴阳为文武。太极拳是养气之法,非运气之功,这也正是太极拳可养生护生的理论基础。”
大家知道,“亚健康”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现象。作为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亚健康”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通俗地讲,“亚健康”状态就是指在医院检查不出问题,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这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尤其是“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二状态,即生病,也可通过治疗恢复到第一状态,即健康。为此,我认为习练太极拳不失为一个让我们远离“亚健康”的优先选择。据《耍拳论》记载,如按和式“耍拳”为用工之准则,则可使任督二脉畅通,丹田劲随姿势运转而行,而实现强身健体目的。
究其原因,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距离火车站同样三公里的路程,让一个人在20分钟内匆匆忙忙去赶火车,而让另一个人以锻炼的心态轻松跑步过去,那么赶车的人一定会气喘吁吁,跑步的人则会轻松很多。其区别就在于心情心意不同。
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是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其要求拳架体用合一,技理相合,以自然柔和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不用意、不用力,更不可显示发劲。正是这一要求,人们在习练和式太极拳时,身体虽在动,精神却在放松,特别是在练拳过程中,通过脊柱的开合摆动,能有效放松五脏六腑的压力,通过太极招数的动作运行,可调节阴阳升降、津水周流,从而达到身体的阴平阳秘。
曾有学员问我,你总说练拳时应尽量让身体放松,去感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奇妙意境。那么,究竟怎么才算是身体的放松状态呢?放不是软、松不是散,要做到松而不散、轻而不浮、沉而不滞,才算是深谙太极拳其中之味了。
这正是:
静中求动阴阳升,动中求静心放松。
耍拳远离亚健康,健康人生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