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博爱县围绕“全脱贫、福农民、优农业、美农村、促一体”工作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聚焦蔬菜、林果、畜禽饲养等特色种养产业,以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跟进技术服务,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出台奖补政策,引导特色发展。该县连续10年出台农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对特色种养发展进行扶持,扶持项目逐年变化。过去对流转规模在100亩以上的进行奖励扶持,2012年开始对流转土地、规模发展日光温室的,规模种植山药、地黄、生姜的进行奖励扶持。该县政府规定,对发展日光温室的,每亩给予5000元奖励;对集中连片发展山药、地黄、生姜的,每亩奖励200元。对完成土地流转任务的乡镇,该县政府奖励2万元;对未完成土地流转任务的乡镇,给予1万元的罚款;对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1000亩以上的,分别按每亩50元、1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通过政策驱动,极大地调动该县乡村干部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搞好服务的积极性。几年来,该县财政用于土地流转的奖励资金达500余万元。
培育新型主体,激发农村活力。几年来,该县把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作为首要工作,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该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4家,入社成员达1.7万户;家庭农场115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6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培育1个省级产业集群伊赛肉牛产业集群,该集群从种、养、加工、冷链物流到销售,形成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企业集团。
搞好技术服务,实现效益最大化。该县积极整合农业教育资源,成立县扶贫办、农技推广中心、农经站、县农机局、县职专等5家单位为主的培训机构,利用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经营者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该县把“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抓手,争取国家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项目,与阿里巴巴、杭州甲骨文公司合作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在全市首家实施“点亮满天星”农产品溯源计划,积极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目前农业部正在公示。2016年,该县姜糖膏、铁棍山药、地黄等30多种农特产品实现网络销售,销售额达2.46亿元。 (王晓波)